您的位置 首页 生活常识

19岁女孩保研北大,选择八面玲珑的你注定无缘年少有为

近日热门综艺节目《奇葩说第六季》开播,其中一个看似无厘头的辩题让我陷入了沉思。“如果给你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你愿意成为一个高智商的讨厌鬼吗”
当然,让一下我警惕起来的并不是辩题的本身,而仅仅是“高智商的讨厌鬼”这个莫名亲切的形容词组合。
不知你们是否有过这种体会,高智商且优秀的人不讨厌,但高智商且优秀的熟人却很讨厌。虽然他们时常表现出不解人情,性情冷谈、孤僻不善于交谈,但通通不是讨厌他的原因。
他们往往对于自己投身的事业或兴趣表现得尤为专注、偏执、不被情绪与感情凌驾。
因为优秀而讨厌,纵然我们知道普通人从零到一变得优秀的特质,但深知自己无法复制与坚持,嫉妒与无力感涌上心头。
为什么同样接受9年义务教育的他,会如此优秀?
放弃无效社交
昨日#19岁女孩保研北大#这条话题窜上了热搜,社会上从不缺乏少年得志的故事,但从故事中反思自己的人却寥寥无几。你以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在背后是主人公的刻苦奋斗史。


(清华学生作息时间表)
学霸大多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一张争分夺秒且条理明晰的作息时间表,或者叫学习计划表。他们严格地按照计划表作息、学习,长期坚持下来,靠无数的汗水拼搏出优异的成绩。
隔着屏幕也能感受表中渗出的孤独感,高密度的行程安排让一天从睁眼到闭眼毫无社交空间可言,换做是普通人早已抓狂了。而这正是普通人无法做到反人性的地方。
我们身边常常听过这样一类人物,为了所谓的友情奔波于各个场合,热衷于各种应酬。
而优秀的人,会热衷于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他们的价值排序中,社交永远低于自我提升。记得一位高盛集团的高管曾告诉过我一句话:“ 自己不优秀,认识再多牛逼的人也没用”。
能力圈认知
身边有没一种亲朋好朋友,在交谈中仿佛是上知天文地理、下知日用消费、最新科技如数家珍、商战风云津津乐道的博学之人,一顿嘴炮猛如虎,一看钱包二百五。看起来啥都懂,但也可以说啥都不懂。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端普及后,我们接受的信息量成倍增长,各路媒体为了抢夺我们的时间不断投递一些刺激眼球与颠覆性的新知,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自己更博学的错觉。
而实际上,我们远远低估了知识的存量与深度,忘却了教育的目的。
有网友好奇,本科毕业后大概掌握了多少知识? 答案震惊了所有人!
假设人类已有的知识是一个圆圈……


本科毕业后我们的知识圈仅仅拓宽了一点,博士毕业也不过在圈内数万个触点之一中延展罢了。而那些推动边界移动的一线学者们,哪位不是投身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一二十年废寝忘食地研究。
回归正题,如果想要在一个领域中有所建树,懂得定位自己很重要。优秀的人,总是避免成为万金油,不仅专注还专一。
总结
大多数人虽然不嫌弃耄耋之年时到来的成功,但少年得志的故事总诱惑着我们踮起脚尖窥探。放下傲慢,多与优秀的人并肩,我们也能成为那个优秀的讨厌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