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边城读书笔记(《边城》沈从文读书笔记)

《边城》是沈从文最有名的代表作,它以优美的笔触讲诉了一个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的故事。故事以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同时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既凸显了人性的美丽,又有对人生的思考。小说风格淳朴又浪漫,语言古朴又诗意,在美好静穆中又藏着耐人寻味的伤感,是一种“诗化的抒情小说”,主题思想也很值得寻味。
1.对人性美的弘扬
《边城》是沈从文的作品中最能体现人性美的小说,沈老把他理想的人物和生活全都展现在这一片依山傍水的湘西边界小镇里,这里有着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还孕育着一群淳朴善良的人,有慈善朴实的老船夫,有天真纯洁的翠翠,有仗义豪气的船总顺顺,有勤奋耐劳的天保傩送两兄弟,还有善良热心的老军人杨马兵,就连妓女在那种地方也是有感情的。
那里的人虽过着简单重复的生活,却知足安乐,互相帮助,善良重义,心中怀着简单的希冀,这是多么可贵,人性的那些美好品质在这个地方被默认为传统和准则。比如,有人过渡时,老船夫坚决不要行人的钱,还慷慨奉赠茶峒出产的草烟;老船夫进城时,城中人对他热情照顾;有人遇到困难时,顺顺都会慷慨相助;翠翠和爷爷每天拉船,唱歌,生活简朴,也仍然快活满足。人性的美造就了这个地方和谐,互助,善良,淳朴的民风,同样,这种民风也培养了更多有人性美的人。
这样的地方从今天看来是非常令人惊叹和向往的,沈老曾说:“写湘西,就是要写出在湘西人身上有着的人类最高品德的另一面,要写出对这类人的颂歌来。”因此他融合了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构筑了这样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希望给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的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也寄托了沈老对于这样淳朴自然的生活的挚爱与眷恋,“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我想这片地方不仅仅是沈从文心中的理想之处,也是涤净那些长期生活在复杂环境中丧失了人性本真之人身上俗尘的天池。
书中有句这样的话:“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连那里的妓女都比一些城市中人可信,多么讽刺,可又不无道理,现代人习惯了戴着沉重的面具,在浮华世界中为了追逐名利不择手段,虚伪自私的人性遮掩了人性的美好,与边城的人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边城人民的质朴纯良告诉我们,莫羡慕其他人的幸福,把自己的心回归在简单的生活中,善良的事情上,而不是用在耍心机和贪念上,也能感觉到平和的满足,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这是古朴自然的生活,也是现在很多人缺失的生活,因为人性美的缺失。
2.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
沈老对爱情并没有特别深刻地描绘,就像翠翠和傩送之间的喜欢,没有详细明说,但读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青春的悸动,是一种初恋的美好与羞涩。
我还记得翠翠和傩送第一次相遇的那个端午的晚上,寂静无人的河滩,灯火明灭的吊脚楼,远方传来的飘渺的歌声,黑暗中青涩的对话,少女的嗔骂,少年的爽朗,还有来自一个黄狗的美丽误会,少年大笑离去,随后又派人来送少女回家,那一年的记忆在少女心中留下了甜美的印象,从此萌发了不可言说的朦胧的感情,那份纯洁的感情在彼此心中珍藏了三年。还有后面的少年月下唱歌,少女梦中采摘虎耳草,少年邀请少女观看龙舟。爱情在这片质朴的地方显得非常浪漫,纯净和动人。沈老看似在写爱情,实则也是在用年轻人的爱情来表现边城民风的淳朴。
但是,正如人生有喜有忧,有聚散无常,沈老在构造这样的“桃花源”时,并没有无尽地美化它,而是顺从着人生的多变,把世事无常,人生坎坷,平凡人的哀愁,命运的未知都揉入进去,看起来更加真实,也多了一点令人悲哀和叹惋的美感,很多动人的故事都是这样,有一个美好的开头,却并不一定有一个美好的结尾,天保大哥的意外落水而死,使故事发生了转折,小说最后的那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意味深长,有悲凉又有希望,充满未知,如命运一样没人能预料。我想这正是沈老想表达的——“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美丽的故事,也是忧伤的故事,真实的人生本就不完美。
天保的死是造成这个故事转折的关键因素,但死也是很偶然的,只能说这是沈老的刻意安排,沈老想为这个故事划上一点悲剧的色彩,同时也留有希望,不完全抹去这个小镇的美好。但是,我觉得就算天保没有死,这个故事也不一定就能完美,正如人生一样,既有意料之外的事故,但大体还是在意料之中的。天保的死就是意料之外的事故,但翠翠和傩送的错过却是在意料之中,因为他们都太年轻了,太早到来的爱情,最容易错过。
翠翠和天保,傩送都是十几岁的少年,还不懂怎么去爱,怎么表达爱,怎么追求爱。翠翠才15岁,从小在山水间长大,和祖父一起过着简单,自足自乐的生活,唯一的玩伴是一条黄狗,没有知心的同龄人,所以在第一次面对男子的示爱和求婚时,只会羞涩脸红,不知该怎么办,她这个年纪还不会打算未来,她只好躲避着顺顺家的人,对爷爷多次有关大老提亲的话故意地装作听不懂,同时把那份朦胧的感情藏在心里,偷偷在心中回味,想念。虽然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她有点扭捏怯懦,让人着急,但是再想想,却又觉得这正是一个15岁的小女孩在青春期时对感情的懵懂羞怯,也正是翠翠的单纯,很小女孩的地方,因为我15岁时也是这样。
同样的,傩送和天保也很年轻,他们耿直上进,但不懂女孩的心思,他们想出来的轮流唱山歌的方法虽然浪漫公平却还是有些少年的稚嫩和义气,他们把最终结果交给运气,这本身就不合理,真正的爱不应该靠运气来决定,可能这也与那里的淳朴民风有关,就像翠翠的父母一样,正因为民风太淳朴才会觉得羞愧以至于自杀,这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不管怎么说,这个悲剧的结尾其实和谁都有关系,老船夫说话的不直白,翠翠的沉默躲闪,甚至还有天保和傩送之间真挚坦诚的兄弟情义,湘西淳朴的民风习俗,无不推动了事情的发展,不能独怨任何一个人,是种种因素造成的这样的结果,这就是命运,是众多因果叠加的结果,但又有些宿命的色彩,就像天保的死一样突然又不可逆转,还有那成为了压倒了老船夫的最后一根稻草的中寨人的话,那天夜里猛烈的暴风雨,一切都是那么不凑巧,正如沈老所说的:“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并不是善良的人就一定会有很好的结局,并不是纯洁的爱情就一定会有美满的结果,这是沈老对人生的理解体悟,沈老的这个安排说出了很多人的无奈,也为作品增加了悲剧的美学特质,而且这种悲剧也象征了作者内心的挣扎——他虽然向往湘西那种淳朴的民风,但也阻挡不了现代化的步伐。
我们都知道,人生不会一帆风顺,爱情也不会太一帆风顺,挫折是人生常态,不管是什么样的地方,都会有喜有悲,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为什么大多数经典的故事都喜欢以悲剧为结尾呢?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杨贵妃和唐玄宗,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是悲剧,这当然不是因为读者喜欢读悲剧,而是因为悲剧往往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仔细回味一下,会发现这种悲剧还为这故事增添了一种凄美,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也能留给人深刻的思考。试想,如果《边城》这部的结局不是悲剧,那它读起来可能会更美好,但是思想内涵上可能就过于简单,没有什么值得反复体味的了,而且这种美好也会显得有点太过脱离现实了,美好的如乌托邦的地方是不存在的,太美好了会觉得像看童话,而不像真实的人生,也不符合沈老认为的“人的神性存在与悲剧性存在有着必然性的联系”。
鲁迅说过:“真正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这很通俗形象,真正的悲剧的前提是美好的东西,因此以悲剧结尾的爱情更能给人带来同理心和心灵共鸣,人都喜欢借别人的痛,放大自己曾经经历的痛,以此带来心灵慰藉,作家也是如此。
沈老把故事的结局留给了我们自己去思考——傩送到底会不会回来呢?我觉得,沈老也不知道傩送会不会回来,就像他也不知道这种淳朴自然的人生形式能否依然保持和发扬。既然沈老都不知道,我们又何必纠结于这个结局,而是应该关注这个故事本身的思想,反思我们自己身上的人性美还在不在,反思我们自己的未来应该怎么走,就像沈老在题记中写的:
“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向上滑动
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