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个人恐怖主义”: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386篇文章
建议30岁以下的朋友,听个30遍吧!
头图基于CC0协议引用。
(一)
重庆巴南区14名儿童被一妇女砍伤的新闻,令人不忍猝读。
不知道有多少读者朋友和我一样,当再一次面对这样“报复社会”的“个人恐怖主义”,情绪已从曾经的愤怒,转变成深深的无力感。
事件发生之后,官方呼吁网友们不要再转发相关的视频、图片,我特别同意。大肆转发孩子们受伤的视频和图片,无疑是对家长和孩子的二次伤害。
不过,社会上还有一种声音,在呼吁媒体和公众迅速淡化并“遗忘”此事,最好在任何公共舆论平台上,连一个字都不要出现。
理由是:新闻报道和网友的谴责、讨论,会引发类似处境的“人格破产者”,走上模仿犯罪的道路。
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如果你深入思考,就会觉得,这不过是掩耳盗铃式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何况,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类似事件,一定会引发民间的滔滔舆情。
很多人至今仍然不明白:回避、淡化乃至掩盖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矛盾在更深、更暗的地方悄然滋长。
资深媒体人王志安在微博上,写了这么一段话:
“我不希望的世界是,幼儿园,小学校的孩子频频遭遇噩梦,他们在还无法理解这个世界时,就要面对利刃和屠刀,就要把伤害刻在脸上。
之后,杀人者被快速判处死刑,杀掉。然后我们说:各位,忘了这些噩梦吧,就当他们没发生。
我希望,能让媒体在伦理范围内充分报道,调查悲剧的原因,探讨悲剧可能避免的路径。哪怕犯罪分子是精神病,我们也可以讨论一下精神病人的管理,而不是面对此起彼伏的悲剧,我们却当什么都没发生。
悲剧只有经过彻底的调查,全社会审慎地自我思考,我们才有权利让受害者忘记伤痛,帮他们一起度过心理上的劫难。
在这之前,我们不配!”
深以为然。
(二)
如果你足够关注社会新闻的话,你会发现,类似的恶性事件,一直在发生,几乎每一年,都会有那么几件可怖的恶性事件发生。
此起彼伏的极端恶性暴力事件,已经严重动摇了民众的心理安全,戾气早已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
“个人恐怖犯罪”所造成的社会心理冲击和不安全感,在于罪犯杀人根本没有目的。
当罪犯的杀戮呈现出如此随意,不再是“冤有头,债有主”式的复仇时,那所有人都是一个整体,因为谁都有可能在下一秒出现在杀人犯眼前。
在社会心理学层面,一个令公众感到惊悚的社会事件,只是某种社会刺激经过心理中介的行为结果。
正如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所言:攻击性是生命受阻的结果。他认为,人有自由生长,发挥其生命潜能,获取社会认同和尊重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在某种层面遭遇扼杀,甚至是反复扼杀,那么一个人就会积蓄并展示他的破坏性。
一个人如果长期面对这种社会刺激造成的紊乱,他只会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压抑自身,然后患上严重的精神病或抑郁症;二是选择发泄,而这种发泄常常以暴力的形式进行输出。
因此,当一个社会对个体的心理和精神结构进行长期的、持续性的破坏,而恰巧这个人又没有很好的发泄渠道去排解这种扭曲和紊乱,这个人就很容易变成一个畸形人:
这个人的心理层面淤积着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心理炸弹”,当他某一天受到外界刺激时,他很可能就会启动对社会进行报复的程序。暴力,只不过是一个扭曲的内心对社会的“自我报复”。
我们似乎不应该忘记刘汉黄,这个因为工伤只剩下一只左手的残疾人,在2009年冲进自己的公司,对3名台湾籍高管疯狂砍杀,最终造成2死1伤。
审判时,刘汉黄在法庭上声嘶力竭地呐喊:“我已经两次低头了,他们(公司高管)为什么还要对我苦苦相逼啊”?
我们似乎也不应该忘记郑民生,这个潦倒的外科医生,在2010年手持25公分的砍刀,冲进福建南平实验小学,对手无寸铁的小学生进行无差别的疯狂砍杀。郑民生杀人时口里高喊着:
“他们不让我活,把我逼疯了,我也不让大家活。”
还有驾驶劫来的出租车,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疯狂冲撞行人的艾绪强,被问到为什么选择王府井作案时,他说:
“因为那里是富人购物的天堂,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穷人无法生存,所以我选择在那里和富人同归于尽”。
当公诉人反问他,你撞死撞伤的也不一定都是富人啊?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现在10个城里人有9个都是黑心的。”
(三)
“我只想法官判我死刑,立即执行。”这是艾绪强在法庭上说的最后一句话。
如果你认真体会一下这句话,认真思考一下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就会明白:
他不怕死,或者说,是他根本不想活了,可他在死之前,却不甘心一辈子就这么默默无闻,他想搞出点动静,他想让那些“看不起”他的人付出代价。
面对这种“个体恐怖主义”,很多时候,警察和法律都是“无力”的,因为这些渣滓行凶前就已经抱了必死的决心。
显然,层出不穷的社会恶性事件,已然不能全部冠以“个案”去解释,将社会戾气一股脑地全部推给“个案”,只会造成一种掩耳盗铃的后果:
戾气的怒火将烧尽整个社会,烧死那些行凶者,也烧死你我。
在社会学层面,每一个社会都需要为它的正常运转支付成本,一个良性社会所需要支付的成本是非常小的,它和谐、友善、充满尊重和包容。
而反之,一个社会为它的运行支付的成本越高,越说明它的病态。
显然,我们当下社会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并不低。社会的病态往往呈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阶级的鸿沟愈发深不见底,社会各种资源呈现越来越不公平的态势;二是这个社会的制度、结构和价值观念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而这种问题将造成一种“社会结构性暴力”,你看不见它,摸不到它,但你走出学校,走出办公室,在马路上,在炸酱面馆,在医院病房里,你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冰冷而巨大,令人无法忽视。
这是你我共同的阴影,在这片阴云下,似乎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
有些问题,正在发生,我们不能总是忽略掩盖。
有些矛盾,正在激化,我们不能以为和谐如常。
有些鸿沟,正在放大,我们不能继续闭眼狂奔。
这些问题、矛盾和鸿沟,并不是说我们不去正视,它就不会发生、激化和放大。
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不得到彻底解决,类似的“个人恐怖主义”,就不会彻底消失。
毕竟,它的“土壤”仍在,而这个社会里,最不缺乏的,就是名为“仇恨”的种子。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作者简介】
慧超,接客很贵的公关男一枚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