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常识

【散文界】杨旭彬 | 药房与花园变奏曲

(图片来源:网络)

/预估阅读时间:11分钟/
小姑的药房
姑父的花园
/
是我愿意
一直记在心上的两处风景

正文:4243字 :对人的善意对生活的真诚…
-}|药房给了她值守家乡田野的一份自信|
///
文 | 杨旭彬
说起小姑和姑父的故事可讲的太多了,而且非常的有意思,多多少少富于传奇色彩。我小时候特别爱跑的亲戚有三四家,其中常去的一定是小姑家了,起初在她们那个窑洞院落里玩耍,再后来姑父姑妈经过辛勤打拼盖起了五间大房的庭院,去的次数就更多了。父亲兄弟姊妹一共六人,小姑是比我父亲小十几岁的妹妹,他们几个正待开创未来的时节遇上那个特殊的时代,人生道路突然就转弯了,命运异常的多舛曲折,本该美好灿烂的前程变得灰暗起来了。小姑在无奈中选择了在农村成家立业,别的出路几乎都堵死了,而同一时期我的父亲和叔父也先后从教师岗位下放回到村里参加了劳动,小姑更看不到希望了。奶奶曾经不止一次的说,“你姑虽然找了一个穷家庭,但是却找到了最好的人”,那就是说我的姑父是全家人最满意的“女婿”,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是“铁”的事实,他成为这个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也是我父母生活上得力的帮手,也是大家精神上扎扎实实的依托,自然也成为我们下一辈兄弟姊妹们最可信赖的长辈了,现实的进一步佐证,小姑和姑父成为附近塬上最和谐的夫妻档、最让人羡慕的农村有知识有追求的新生代样板人物。
小姑的漂亮在远近都是出名了,又特别的优雅大方,待人诚恳热情,由于家庭成分和爷爷的历史问题连带影响,她只上了初中就回到村里参加了劳动,我的父亲经常对我说你姑心气高,学习也好,环境和家庭耽误了她,要不然她会有大好的前程的。世事造化弄人,小姑俨然接受了现实的考验,激情满满的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做大有作为的的事业了,那其中所付出的辛劳和遭遇的心酸是后来的我们没法想象的。一个身材单薄的女青年和男青年一样“在陇东的峁塬上“战天斗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田野上重荷劳作,细嫩的手上磨出了茧子,脸上晒得黑黝黝的。幸好遇到了姑父这样质朴又勤劳的伴侣,携手建设家园,并肩迎击困境和厄运,凭借一股子拼劲,造就了平凡人可歌可泣的人生历程。
记得很小的时候去她和姑父的家里,一个地窑院里住着弟兄好几家人,分给他们一个低矮的窑洞,屋里几乎没什么陈设,但是简洁干净是小姑的嗜好,土坯墙壁,墙上有两个玻璃相框,装满了黑白色的照片,土炕土灶,用几大张烟盒纸贴满的墙围子也是格外的整洁好看,一个大案板用来擀面切菜,沿墙根有一排木架子,几个装着杂粮面米的瓦盆依次摆放,这就是他们可以遮风挡雨的家。狭小的空间被他俩清扫的一尘不染,也是在这里生育了一双儿女,人生最艰辛的阶段也可以说是从这里开始的,淌过灰暗阴郁的河滩祈祷着光明的来临,追寻苦撑的长旅中获得了新生。印象中小姑经常穿着一领小碎花上衣或小格子衬衫,那都是我母亲给她缝制的,她们姑嫂聚在一起往往有说不完的话题,经母亲剪裁的服装样式既合身又雅致,其实小姑穿啥样式的衣服都是格外的精神和洋气,经常被同龄人追捧和模仿。
(图片来源:网络)
小姑的聪颖加上肯吃苦的精神,又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得到了当时社队干部的信任,有机会从集体大场面的劳动中抽出来学习新的技能,边学习边实践,最终完成了向赤脚医生的蜕变。多少次走乡串户,为乡亲们打针送药,练就了一身好功夫。热心肠与过硬的技术传遍了乡舍村庄,奖状贴满了药房墙壁,顶呱呱的口碑是乡亲们最真实的褒奖。后来又学会了接生孩子这样有难度的妇产医生的技术,那些年就别提有多么忙碌了,经常是刚端起饭碗,有人赶过来叫她,二话不说放下饭碗就急匆匆的走了,有时候大半夜也被焦急的患者家属叫走,一把手电筒照亮,翻山越岭去诊治救人,有时遇到家里条件不好的,还要带上吃的用的给患者家里补贴用。一干就是几十个春秋啊,从未叫苦叫累,这份职业给了她无限的激情,也十分贴切的调动了她内心的那份医德仁心。
大队部的药房成为她昼夜坚守的阵地,既要完成日常的接诊治疗,配药,还得去镇上和县城采购进药,四季轮回,药房一直都在那儿陪伴她的事业,见证她身背药箱、一辆自行车往复巡回的辛苦并快乐的日子,她无怨无悔的照应乡亲们的健康安危。她一直都是那么好客与大度,见不得人家有难处,看到了听到了就必须给出力所能及的帮衬,曾经有次家里正要给人搭礼行情,一般都需要带上五个白面馒头,平时大家伙缺粮少油,麦面更是金贵,蒸了六个白面馒头,恰巧来了一个讨饭的老人,小姑顺手就把唯一多出来的面相差一点的白面馒头给了讨饭的老人。
记得她去一个偏僻的村子给人诊治的时候结识一个被贫困束缚的女子,见她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于是就如同现在精准扶贫一样的模式,送给她吃的和穿的,干脆认了干妹子,手把手的交给她当一名“赤脚医生”的所有技能,两年后那个女子还真的成为当地的一个乡村护士了,改变了命运。因此说,药房给了她值守家乡田野的一份自信,她坚持用自己的热情和技术,完成上苍冥冥之中交付的神圣责任,救护救助生灵永远是天职所在,一直到现在,药房工作的延续成为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图片来源:网络)
姑父则是默默的支持着小姑的工作,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他除了忙完生产队的劳动指标,还要安顿照顾老人和孩子,喂养一大群鸡和几个猪娃子,打理自留地的蔬菜,务罗庭院里的花草树木。凡是他经手的农活一定是无可挑剔的,犁地也好,栽苗也好,收割也好,养鸡养猪也好,没有不成器的,只能说明他干啥都要干出个样来,不偷懒也不服输。挑水、拉土、打泥坯,砌院墙,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姑父生性顽强,富有创造力,遇事不慌不忙,用智慧释解平常遭遇的一切,他打理的庭院自开春以来必定是花草茂盛、姹紫嫣红,月季,大丽花,芍药等各种花式多姿多彩,花季不间断,加上房前屋后的各种应季蔬菜瓜果长势尤其喜人,核桃树,杏树,苹果树也硕果累累,成为小村落参观展览的小公园似的。这所院落经姑夫这位园丁仔细经管照应成为繁忙劳作后最好的休闲花园。
爱好生活,文艺范的情绪在有心人勤劳智慧的手中总会有释放的出口的,生机勃勃的一帧帧画面陆续渗透到繁忙的生活肌理中,悦动在充满希望的田园里;平凡淡漠中仍有美好的东西隐藏在心中,外化在一整院的花草之上,美是没有边界的,只是看根植和散发在谁的身上而已。所以他总在学习的路上,默然的细微的观察,也懂得把握时机的重要。在学校上学的时候凭借超强的记忆力和举一反三的思考能力,排名总是靠前的,成为当时村上唯一两个高中毕业生之一,高中毕业遇上高考停招,耽误他本应该上大学继续深造的机缘,回村劳动也不忘忙里偷闲看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村里正好缺老师,只有他有这样的能力和条件,自然成为首选人,走进小学讲台,重新捡起书本,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传授知识的新事业,由于教学技能突出,不但多次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还提升为小学校长。同时仍未彻底放下农具,一半老师一半农民的身份持续了几年后,民办教师的转正又给了姑父第二次机会,自然他下的功夫肯定不比别人少,最终转换了身份,光荣的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一家人都替他兴高采烈,欢呼雀跃。这也是奉献者和有志者应得的福气和福报。
政策稍微宽松一些的时候,姑父充分发挥自己心灵手巧的优势,也学会了做一些小生意挣钱补贴家用,经常赶集出售一些自产的瓜果和自己编织的物件,利用休息天半夜起来骑自行车去临省的集市买小猪回来,再到当地的集市上出售,赚取微薄的差价;遇上村镇过会,就带领孩子去割野草拉到集市上去变卖,赶完集从不忘到家里来看我的奶奶,带来奶奶每日的必喝的茶叶或白糖。每当此时我们饶有兴致的聚到一起听他讲一些趣闻轶事,一直等到夕阳西下,他得赶回去,还有许多事等他去做呢。奶奶得重病卧床不起的时候,小姑放下手里工作不分昼夜伺候奶奶的起居,让姑父送来上好的面粉,变着花样的给奶奶做可口的饭菜,安顿打针吃药,给了老人无微不至的临终关怀。
(图片来源:网络)
我去宁县早胜复读的时候,必须要经过他们所在的村子,每次去家里看望他们其实都是由头,吃上一顿好的才是真正的原因,姑父边干庭院里的农活边问询我的学业,他的话语既语重心长,又有实实在在的针对性,每次给你的提醒都在关键点上,纯朴而坚毅的叮咛让我不敢有所放纵放任,而小姑则是想尽办法烙上麦面烙馍悄悄装进我的书包。走出家门,跨越深沟里的一条小河,在通向沟壑那边的学校的路上,我全身似乎装满了能量,心底填满了向上的希望,多少次的往返攀援中,这些能量就仿佛是用之不竭的,或者它已经培植在我的人格基因里,直到今天也是一样的熟悉和生动。
后来小姑和姑父的一双儿女不负教诲,异常的争气,上学优秀,上班更优秀,兄妹两个分别成家立业,有了孩子,下一代孩子接受新的知识,也不约而同的承载了爷爷奶奶身上的品德,家风的传承显得更有意义。小姑和姑父为他们照看孩子,时不时地回到庭院也照看一下花草树木,回访那些一起度过艰难日月的乡里乡亲,一段时间在东北长春的高楼上看日出日落,另一段时间又在故乡县城中心欢快的跳上一段广场舞,日子在他们临近黄昏的旅程上泛出金色的光芒,这就是小姑和姑父用生命的激情谱写出来的,他们曾经未负韶华,方得始终,对生活的真诚,对人的善意,都幻化成今天幸福的回馈,这是必然的啊!
小姑的药房和姑父的花园是我愿意一直记在心上的两处风景,它们严丝合缝的密植在岁月的风尘中,遇见阳光就格外的灿烂,恰逢好人,就非常的圆满。我这一生的源头,选择了小姑和姑父成为最亲的人,这是最大的幸运,是上天对我的眷顾。每次回家乡,都必然要去和小姑和姑父见面聊天,他们在长春居住的时候我也抽空去过几次,他们始终鼓舞和匡正我前行的路径,是我成长和奋斗的参考模板,于是,我们这一代毫无保留的选择了做善良的人,做懂得生活的人,这就是真谛所在,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改变的。
(图片来源:@杨旭彬)
杨旭彬 ,笔名阿丛,1965年出生于甘肃陇东。曾在《甘肃日报》《安徽日报》《甘肃经济日报》《交通安全报》《甘肃工人报》《政治协商报》《对外经贸报》《青年时报》《西安日报》《丽江日报》《信息早报》《北方作家》《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多篇散文和诗歌作品,2009年度数篇作品入选《散文十家精选》;部分作品入选《2009年度散文精选》《2009年度诗歌精选》和《散文大观》等。
主编:卞毓方| 出品人:李剑锋副主编:丹青丁一 梁长峨余继聪 姜君商务合作请发邮件至
bjcx25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