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荐书 | 《走进世界第一大峡谷》

《荐书》专栏
荐书:
《走进世界第一大峡谷》
1998年10月,《走进世界第一大峡谷》一书如期出版。这是此书正面与背面。
拒写与热销
回首《走进世界第一大峡谷》一书出版
张继民
  一个作者,如果为市场所需要,被编辑们追着请求写书,可视为是件难得的好事儿,接下来什么出版速度、稿酬满意度、印刷优质度均会比较理想。我的《走进世界第一大峡谷》(下面简称《走进》)一书创作与出版中,就有过如此境遇。不过开始时,面对出版社热望,我的态度是拒绝。当然啦,迫于情势,我最终还是顺从了出版社。
1
出版社把我“拿下”
出版社渴望我写的,就是发现与探险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相关内容。我最初拒绝与出版社合作,理由十分简单,即1998年4月,我随以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为队长的探险队,实施了带有预察性质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之行,目的是为下一步穿越峡谷做准备。返京后,我的健康状况明显弱化,身上无故出虚汗,脸部不时潮红,乏力与气短严重,有时说话难以连成句子。有单位邀我去作科学探险演讲,谈藏东南之旅,鉴于身体告警,只能退避。有人提示我,我的症状,是自高原下到低海拔地区出现的醉氧反应,属于比较强烈一类。防止引发大患,我决心调养好自己,不增加工作之外的任何负担。时任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出于对我的特别关心,专门要求新华社办公厅,安排我去小汤山休养。
1998年4月,在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预察阶段,张继民或奔行山野或抓紧间歇书写日记。
这时有人找到我,说某某出版社负责人,欲请我为他们写本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发现与探险的书,顾及自己身体,我予以婉拒。
6月上旬的一天上午10时,又一邀稿者出现。新华社一位与我平时关系很好的刘记者,来到甘家口我的居所楼下,打电话给我。他说:“人民日报出版社一位编辑想请我中午吃饭,目的是请您写一本世界第一大峡谷的书。车子就在楼下等着呢!”
“我身体不好,根本写不了,前些天我已经拒绝了一家出版社。这个饭我不去吃了。”我回答。
“不写可以,吃顿饭互相认识一下总可以吧!您中午不是也得在家吃饭嘛?”刘说。
“好吧!我去吃饭,但我不接受约稿。”我强调。
刘回应:“好的,好的,您下来吧!”。
饭桌上,人民日报出版社康编辑攻关能力超强,他请我一一摆出不愿承担写书的困难。我说我过度虚弱,真的写不动。除了免强保证正常工作,实在无力兼顾其它。康说:“不用您写,您只管口述,由我们找某大学研究生每天晚上到你家给您录音,然后整理成文,交给您过目即可。录音器材也由我们一并解决。至于研究生为您录音与整理文稿等打工费用,也由出版社支付。”“给您的稿酬嘛?肯定让您满意。”刘记者面带微笑静坐一旁,望着我不吭声。那意思是说:“人家替你想得多周到哇!这种写书跟聊天相差无几,该答应了!”面对左右夹攻,我无路可逃,猛地端起满满一杯啤酒,一饮而尽。随之高叫一声:“我认了!”。
1998年4月18日,自排龙起,拼力穿行帕隆藏布大峡谷后到达扎曲。经过一夜休息,第二天,张继民伫立在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标志点扎曲崖头,看着江水拐了一个U形弯向南奔腾而去。于宪光摄
2
编辑看中了我什么
宏观上说,出版社康编辑首先瞄上的,是5个月后即10月不可多得的市场商机。这是他的动力之源。4月,我随探险队赴雅鲁藏布大峡谷实施预察,期间还有之后,经过媒体积极报道,已经形成了很强的舆论场。社会公众知道,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将要组织强大力量,正式穿越大峡谷,届时必有一场大剧上演。如果说,长着“新闻鼻”的媒体,会敏锐地意识到其中的不寻常性,竞相派出记者参加这一探险采访。企业家呢?同样毫不逊色。我的一位在某技术开发区工作的朋友,拿着企业委托书来京找我,说他们企业希望成为此次探险考察的唯一资助方,并获得冠名,目的是伴着穿越大峡谷,提振企业声望。若得到认可,可支付巨额资金给探险队。他恳请我一定为他办成此事。假如手握巨额钞票,送都送不出去,实在无法跟老板交待。我说我不是决策者,但我能找到决策者,你们当面协商。我在公主坟附近找了一个高档饭店,约他们双方见面。市场无情,结局很糟,这位开发区朋友败下阵来,沮丧离去。因为还有强中强的企业参与竞争。
出版社作为文化企业,选题时,更会嗅到首次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对出版意味着什么。康编辑精明之处在于,他判定:前方正式穿越峡谷之际,就是后方大量售书之时。
1994年4月16日,在北京中关村召开了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论证会。这是参与论证者合影。右起:杨逸畴、刘东生、高登义、张继民。王呈选摄
相关编辑从已有的大量报道中,对我颇为了解。我不仅是1994年4月17日,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独家文字新闻唯一报道者(摄影记者是我请的新华社同仁王呈选)、科学论证会的参与者,还是世界峡谷之最的发现者之一。由于我的报道,雅鲁藏布大峡谷从此不再静卧于藏东南,而是作为世界第一大峡谷为全球所瞩目!
许是基于这些因素,地理学家杨逸畴先生才在他的著文中,称我是论证会的“督导”者。此外,他还坦承地留下了墨迹:“我认为,张继民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发现者之一。”
1997年3月28日,地理学家杨逸畴在寄给张继民函件中写道:“继民同志:来函悉,兹明确作答,我认为,张继民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发现者之一。”
出版社视我为创作此书的合适人选,应该还包括5月预察–我实地踏访了雅鲁藏布大峡谷,获得的大量照片,以及深刻实感。
3
口述的日子
出版社要求我8月初交稿,他们9月出版发行,以保证10月市场遍地开花。屈指算来,创作这部约20万字的书,仅给我两个月时间。上班时不能干私活,这是必须遵从的原则。要完成写书任务,唯有业余时间。
口述创作的日子开始了,想想觉得怪怪的。靠口述录音成书,是那些已经躺在床上病入膏肓者或年迈者。我,刚刚年过仅半百就用上了。
开始试着录音二三次,立感录音写作远非那么简单,直感是别扭,不如自己写作痛快。我意识到,必须在总体上把握这部书的故事情节和逻辑关系。如果我随意讲,最后形成的文字势必互相冲撞。到头来再由我改写,会吃尽苦头。
1998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探险协会联合颁发给张继民的“首次完成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证书”。中英文证书,质地为人造大理石板。
为了提高讲的质量,我对每天四个业余时段做了分配。上班乘班车,谋划当晚要讲的概略内容。午休勾勒出简易提纲。下班乘班车,构思具体细节。18时半迎客进门录音。从甘家口开往地处宣武门新华社的班车(大轿车),拢共十余人,为避免同车人与我聊天,我经常躲在一隅,甘做孤独者。
被上级指定参加“中宣文化系统专家学习考察团”的张继民,1998年7月26日,与团友们同机到达内蒙古海拉尔机场。
万没想到,越忙越添事。7月下旬,中宣部组织“中宣文化系统专家学习考察团”,赴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其成员皆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我被指定参加。无奈,我抱着厚厚书稿,随团出京飞往内蒙。此书“后记”部分,就完成于呼伦贝尔草原。我写道:虽然身在草原,“仍然难以夺去我对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浓浓思恋。那里的雪山峡谷,那里的大江奔腾,那里的原始森林,那里的淳朴民风,常常萦绕在我的脑际。在水草丰美的草原上,考察团一有间歇,我就神情专注地改写着书稿。力图通过这些文字,道出我对大峡谷的情与爱,并把我与队友们在藏东南的经历泻于笔端。”
付出莫大辛劳之后,我按时交出了书稿。
4
读者口碑胜金杯
10月里,科学探险队如期穿越在雅鲁藏布大峡谷。随行各路记者频频发回报道,描述前方队员激情无限,险情不断,为国探秘,悬念多多。勾得读者已不满足于新闻报道,特想找本书读读,以求更多更深入地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而《走进》一书,如期进入市场。以北京为例,不仅新华书店,而且在闹市区书摊或地铁站书摊,同样被摆上货架,且放在醒目位置。可以说,对这部书,出版社是舍得投入的,可谓图文并重。文字部分用的是不剌眼的浅黄色纸张。32个彩页64面,载了150多幅照片。前言是书的开篇,撞入读者视线的撰写者,正是奋战在大峡谷,指挥此次探险的著名科学家、探险家高登义。在中国科学探险界,高先生是有相当影响力的!为了强化推销,出版社还专门制作了大量广告宣传单,供经销商张贴。
人民日报出版社印刷制作了大量《走进世界第一大峡谷》一书宣传广告页,撒向全国,供各地图书经销商张贴。
读者反馈,更能说明一部书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河北读者刘冀晖写给张继民的购书感。
河北读者刘冀晖给我来信,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的购置与阅读此书的心路:“当我在一家超市发现《走进》时,正值科考队穿越大峡谷,雅江热席卷华夏,报纸上零星报道已无法满足我对大峡谷的神往。当我看到封面,那灰色的山水和一个落魄的‘农民’,实在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好的印象。但这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大峡谷的著作,我‘被迫’买下了。不久,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承认我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那个‘农民’逐渐成为一名记者、作家和探险家。您带我到中国最后的秘境神游了一遭,这里我要道一声‘辛苦了,谢谢!’”
我为何要选这张照片做封面?主要试图体现探险大峡谷的不易。4月18日,探险队早上从排龙出发,顺着帕隆藏布大峡谷,徒步前往世界第一大峡谷标志点扎曲。我与三四位队友猛往前冲,始终闯在队伍最前方,12时多便登上最后一道陡坡,看到了扎曲村。此时的我,累得两腿发抖,站立困难。不知是缺氧还是什么原因,脸也有些浮肿。队友为我拍照时,随时要倒地的我,那还顾得上什么勇士风采!当然,是否一定要选这照片充当封面,是另一个问题。
读者陈文青,在写给张继民的信中,充满激情地谈他的读书感受,“心情似雅江之水翻涌。”
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陈文青来信中,大谈他的读书感受:“一口气读完了您的《走进世界第一大峡谷》,心情似雅江之水翻涌,似乎也伴着随着探险队一行经历了一次自然界的洗礼。感谢您和其他有关科学家的重大发现和随后一系列探险活动。作为一名热爱自然、热爱环境和青藏高原的年轻人,我深为书中的所见、所闻和其间的所有勇气、智慧和探险精神所感动。”
云南读者宋玉明,在他的来信中,谈到买到《走进世界第一大峡谷》一书时,声称如获至宝。
云南读者宋玉明,在他的来信中,谈到买到《走进世界第一大峡谷》一书时,声称如获至宝。
云南省文山技校宋玉明来函说:“恰好周四,中央电视台宣布科学考察队胜利会师的当天,我得到了先生的著作《走进世界第一大峡谷》。我如获至宝,这几天几夜反复看了多次。”
“你可真是,《走进世界第一大峡谷》热销时,你都不送我一本签名书,最后熬不住,我不得不自己上街去买。”后来任新华社人事局局长的崔同志,见到我时如此报怨。”“我该死!都是高原反应闹的,把您忘了。这病怎么就过不去呢?明天我就上医院看看去。”我以自嘲方式为自己解脱。细心思忖,局长报怨也有意义,说明我的书确有市场!
康编辑显然对我们的合作非常满意。1998年底,他把我,还有刘记者邀到一起,设宴表达谢意。当场,还额外地对我施以馈赠。“稿费已经很高了,怎么还有这个?”“这是高反安慰品,收下!”他说。
想来,我这个“老农民”,怎么净遇上贵人,甚幸!
作者简介
张继民,辽宁铁岭县人,退休前供职于新华社。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88/1989年度赴南极大陆探险荣立二等功。1994年被评为高级记者,199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2006年获中国首届当代十大徐霞客称号、去年获中国科学探险协会2018年度科普先进工作者奖。此外还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一系列新闻奖项。现为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先后赴南沙群岛、南极、北极、雅鲁藏布大峡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柴达木盆地、巴丹吉林大沙漠、川西南等地从事科学探险。1994年他与有关人员合作,参与发现、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成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发现者之一。已撰写和出版了《走进世界第一大峡谷》、《险闯南极》、《探险家札记》等20余部专著。
——中国新闻培训网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喜欢,就给我一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