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渴望成为托尔斯泰的人,却被时代攥住了笔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585篇文章
非常喜欢,单曲循环系列。头图为《日出》剧照。
(一)
“鲁郭茅·巴老曹”,80后和90后的父辈们,对这一排名该是异常熟悉的。
这六个人的名字,基本代表了主流意识形态对当代作家的某种排序。这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秩序需要”,毕竟同时代的胡适、钱钟书等,在文学和思想造诣上,并不输于上面六位。但这个排名依然涵盖了对作品和思想性的评判,将曹禺成为当代文学的杰出作家,恐怕不会有太多人反对。毕竟,一个人在23岁的时候,就能创作出《雷雨》这样的作品,以我辈之愚钝,只能把“天才”的标签安给他,这样才显得自己不至于过于浅俗。
(曹禺)写《雷雨》时,曹禺还在清华大学上学,他常常泡在清华的图书馆里,一写就是一天,以至于图书管理员为其破例,允许他闭馆后还可以留下来写作。那时,曹禺坐在一张长桌前写作,桌子的另一面,是他的女朋友,一位清华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后来成为曹禺第一任妻子的郑秀。
(郑秀)曹禺是年少成名的典型,《雷雨》的出版震撼了戏剧界。据说巴金一口气读完《雷雨》,“泪流满面”。《雷雨》之后,曹禺接连写出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作品,一时风光无两,荣誉纷至沓来。他和郑秀结婚那天,田汉、巴金、张天翼等文化名流专程来南京参加。如果人生有四季,曹禺在40岁之前,一直都是春天。40岁之后,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二季,冬天。(二)“我羡慕街道上随意路过的人,一字不识的人,没有一点文化的人,他们真幸福,他们仍然能过着人的生活,没有被辱骂,被抄家,被夺去一切做人应有的自由和权利。”说这话的时候,曹禺的身份是“牛鬼蛇神”。那个时候,他经常和一些同样被称为牛鬼蛇神的人,去扫大街。很多不懂事的孩子,看到他们的穿着打扮就知道是“坏人”,是“反革命分子”。虽然孩子们可能还不能理解什么是“反革命”,但他们知道往这些人身上扔石头。不要觉得曹禺惨,实际上,此时的曹禺算得上是“幸运”的。他的同事老舍选择了跳湖自杀——那个时期,自杀成为了一种解脱。反而是活着的人,需要更大的勇气。游街、批斗,他亲眼看到自己的好友田汉跪在地上,脖子上挂着“黑帮分子田汉”的大牌子。曹禺没有受过什么酷刑,是因为当时周总理对红卫兵们说了一句话:“曹禺不是走资派。”但曹禺还是被扣上了许多大帽子,他被抄了家,关在一间废弃的澡堂里。他每天都要重复很多遍“我有罪,我向人民群众请罪”。他的第二任妻子方瑞这期间在家吃安眠药自杀,他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曹禺扫大街的时候,看见过第一任妻子郑秀。郑秀爱了曹禺一辈子,宣读离婚协议的时候,郑秀哭的气都喘不上,两人离婚后,郑秀终身未再嫁。是郑秀主动在寻找曹禺,她总是默默站在远处观望扫街的曹禺。当曹禺认清那就是前妻的时候,两个人却都只是隔着一条马路,默默无言地看着对方,没有交谈,也没有表情,假装对方只是陌生人。所谓世间最远的距离,其实并没有什么稀罕的,文革时,无数对中国夫妻和父母子女,都曾经历过。曹禺和郑秀中间并没有柏林墙横亘,但谁也不敢跨出那最后的一步,都怕自己的莽撞给对方增添不必要的麻烦。这时的曹禺,将无限的才华,用在了写检讨材料上。23岁就写出《雷雨》的天才作家,写出来的检讨材料,却屡屡被上级以“认识不深刻”为由打回来重写。也许曹禺从来没有觉得写作是一件这么难的事情。梁秉堃记得,那时曹禺坐在通铺前的小马扎上,唉声叹气,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憋急了,他会突然喊:“我就是孙子!也不是孙子,就是一条虫,随他们怎么碾!”文革过后,有记者问曹禺:你最大的罪状是什么?曹禺说:“反动文人,反动权威,30年代文艺黑线,腐蚀了许多年轻人。”(三)“我写的东西最初出现的时候,还有人说过我进步。他们逼着你招供,供了以后不但别人相信,甚至连你自己也相信,觉得自己是个大坏蛋,不能生存于这个世界,造成自卑感,觉得自己犯了大错误。这种自暴自弃的思想就产生了,这种思想上的折磨比打死人还厉害。”如果你去百度百科查看曹禺的词条,会发现一件非常吊诡的事情:人生的后半场,曹禺仿佛停止了文艺创作,这期间他贡献的作品少的可怜,只有2部,且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两部作品的名字,都是闻所未闻。中年以后,本该是作家创作的成熟期和高峰期,这就不免让人问一句:曹禺怎么了?在曹禺女儿的回忆中,曹禺的枕边经常放着一本《托尔斯泰评传》。曹禺读这本书,读着读着会突然间变得歇斯底里,对着空气大喊大叫:“我越读托尔斯泰越难受,你不知道我有多惭愧。我要写出一个大东西才死,不然我不干!”单从这句话,我们便能感受到曹禺内心有多痛苦。对于曹禺这样一个对写作充满热忱,23岁便挟以文章妙天下的人,他的内心不可能不渴望“伟大”,不渴望再次执笔写出一部传世之作。可曹禺再也没能写出什么东西。这当然不是因为生活和历史没有给予他应有的灵感,只是,曹禺的内心里,有一些东西彻底断裂了,彻底被碾碎了。正如女儿万芳所言:文革彻底把曹禺碾碎了,他的脑子已经不自由了。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曹禺,被黄永玉赞为中国的托尔斯泰的曹禺,在某个节点之后,这个天才的妙笔被生生折弯了,后半生他只勉强写了两部作品,以及一部参与集体创作的剧本。(《日出》剧照)这两部作品是什么样子呢?其中一部是《明朗的天》,讲述的是一群知识分子接受新社会改造的故事。还有一部是《王昭君》,同样属于政治任务,任务的主旨是希望借王昭君的故事,来歌颂一下民族团结的精神。曹禺写的很卖力,硬生生地把王昭君写成了一个甘愿为了国家利益,放弃自我的伟大女性。而在此前人们的印象里,王昭君一向是个哭哭啼啼的,两国博弈下的时代牺牲品。就是这样的作品,仍需要层层审查和修改,曹禺的女儿万方回忆道:“爸爸不知道修改了多少遍,仍难尽人意。爸爸感到无所适从,很苦恼,他创作生涯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作家个人的写作竟然要涉及到这么多的人和事。”(四)“我是用社会活动麻痹自己,我想写,写不出,痛苦。”平反之后,曹禺恢复了公职,在文坛上的地位也逐渐被人承认。他的头衔越来越多,曹禺越来越忙,但这种忙碌对曹禺而言,却是一种躲避。别人看起来,他有公职、有汽车、有司机、有地位,但内心的痛苦只有曹禺自己知道。《雷雨》被当做为一出“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悲剧”而迎来了重新排练和公演的机会。但是,曹禺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无法融入自己的作品里增添的一些“新东西”。按照上级的要求,新《雷雨》的排演,要编剧导演按照阶级分析法去分析人物,要所有演员带着阶级感情去演,演员们虽然都表现的慷慨激昂——可问题是,《雷雨》不是样板戏,并不需要演员们都是一副慷慨激昂的状态。曹禺痛苦地说:“我的剧本里,根本就没有那么多东西”。
(《雷雨》剧照)曹禺曾经发誓,一定要写出一点什么东西,发出自己的愤怒和抗议。作为职业作家,曹禺对社会、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力,一个好的作家是无时无刻不在创作的。他的脑子里一直藏着巨大的、沉重的、海量的想要表达的东西,曹禺的后半生,留下了大量的提纲和创作草稿,他曾试图写作而终究未能成章的作品有《桥》、《黑店》、《孙悟空》等等……女儿万芳曾在曹禺的书桌上发现这样一张草稿纸,上面写着:“为什么一个字也写不出?譬如我总像在等待什么,其实我什么也不等待。”可惜,人生的后半场,曹禺终于还是什么也没能写出来。曹禺去世后,巴金的女儿给曹禺的女儿打电话说:“我爸说曹禺真可惜,他就这么走了,他心里有好多好东西,他把它们都带走了。”(五)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现象被称为“曹禺现象”。“为何曹禺在短短数年内能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在文坛迅速崛起,而后又在正当盛年之时其艺术创造力很快下滑?曹禺后期剧作的生命力为何迅速衰退?导致他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曾经摆在许多研究当代文学,研究曹禺生平的学者桌面上。这个问题的答案,你愈是走进曹禺的人生,就愈加清晰。2020年,是曹禺先生诞辰110周年。回顾曹禺不甘的一生,我总是想起一段话,那是他为《雷雨》写的自序:“我是个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曹禺逝世之前,对前来探望他的吴祖光说了一句话。
这句话,或可作为曹禺本人对自己一生际遇的总结陈词。只是不知,当时说这句话的曹禺,内心滋味几何?他说:“我这一辈子啊,太听话了!”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继续阅读】
谭松韵母亲车祸案:1000万人围观下,谣言与偏见如何迅速发酵?
公元2020,人们开始议论《大卫》有伤风化
全网群嘲的《平安经》,也曾被人认真对待
那道“墙”越来越高了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作家,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思维补丁】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