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常识

电视剧《都挺好》中的恶,来自何方?

1
上周六的时候,我聊了聊电影剧《都挺好》(《都挺好》——其实都不好)。那时我刚看了十一集,我说这部戏就是名字“都挺好”,其实都不好,我看前十一集时没有看到一点人性的善,都是恶。有网友就给我留言,意思是让我看完再说,要不然会先入为主。
我那天想说的并不是这部电影剧的好坏,我是想说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生活面前,家庭矛盾往往会激化,而不确定性是各国追求快速发展和全球带来的结果。而快速发展与一个国家人民的幸福感的关系并不大。
文艺作品的功能就是表达善恶、美丑。一提到善我们就会想到佛,佛光普照,对谁都好。这样的善谁都做不到,要不然大家都成佛了。人性的善是保护弱小,在家庭里就是保护孩子。而电视《都挺好》中最大的故事冲突就是家里最小的女儿被欺凌、被虐待,甚至是被抛弃。
为什么会这样?在电视剧中是一个谜。
看到前二十集的时候,这谜还没有被解开,我认为解开这个谜是电影剧的最终目标,给这个不正常的家庭欺弱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知道恶的成因,就能告诉人们什么是善。
2
电视剧演过一半的时候,这个谜解开了,但并不是通过回忆的镜头,而是通过父亲苏大强的描述。
原来,苏大强下乡时爱上了农村的漂亮姑娘赵美兰,赵美兰本来看不上苏大强,为了自己和弟弟进城才嫁给了苏大强。赵美兰在城里生了两个儿子后,遇到了在上海大医院当医生的老情人,两个人旧情复发,赵美兰想抛弃这个家去上海,可这时她发现自己怀孕四个月了。等生出小女儿明玉的时候,那个上海医生也不见了踪影。因为超生,不但罚了款,赵美兰和苏大强都受到降级、降薪的处分,家庭生活也每况日下。所以,赵美兰就把所有怨都发在了苏大强和明玉身上,对这两个人实施家庭暴力。因为这两个人不但让她丢掉了美好的爱情,还让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善于逢迎的小儿子明成看到了机会,成了母亲的帮凶。
苏大强的这段口述交待了一个非常大的历史背景。上山下乡的爱情悲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是反思文学的主流,计划生育的悲剧正在进行时。
但我知道,这两个主题是无法挖掘的。在今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前一周,张艺谋导演的文革题材的电影《一秒钟》因“技术”原因退出评选。莫言批判计划生育的小说《蛙》在国内也没人敢触碰。
我以为,没用真实的回忆镜头,而用苏大强的口述是想弱化这方面的表达,绕开这两个敏感的话题。而电视剧所改编小说原本的名字就叫《苏大强作妖记》,用苏大强这个不着调人的口述,就可以通过对苏大强口述事实的真假验证展开故事情节,用更荒诞、更隐讳的手法去表现这份恶的真正来源,给那个年代父母匪夷所思的行为一个原因交待,从而表达人性善的一面。
结果看到最后,这样的情节也没有出现,用老年痴呆症让真相永远无法查证。
但电视剧还是留出了一点漏洞,就是苏大强说,现在的事儿他不记得了,原来的事儿他却没忘。而苏明成却一直以不能诋毁亡人的理由维护母亲的形象。
我也为电视最后会是全家人都回到老房子,要不然苏明玉自己买回老房子干什么呢?一家人在老房子里,通过苏大强的口讲述一个更加残酷的现实真相,正是这个残酷的现实真相让赵美兰的人格扭曲,成了一个恶人,把善良还给一个母亲。
电视剧看完了,赵美兰的恶人形象一直保持到剧终,而最后苏大强为女儿买练习册的行为,更强化了赵美兰的恶。可以说,这种恶,哪个个人都承担不起,那是时代的恶。
而电视剧在大年三十夜却给苏明玉自己买回老房子找了一个非常中国的答案:我想有个家。
那个家小时候不属于她,她长大有钱了,通过钱拥有的这个家。
无疑,电视剧表达了“有钱就是有一切”的价值观。
如果说电视剧的人物都进入了情感困局,还不如说他们都进入了金钱困局。电视剧从头到尾都是围绕钱展开的。
这部电视剧如果弱化苏家的情感纠葛,拍成一部职场戏、商斗戏也许会更为优秀。电视剧里中国家族企业的职场斗争拍得非常精彩,特别是苏明玉智斗蒙太家族的那一场和苏明玉到成都吃四川火锅的那一场。剧中反映了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困局、职业经理人的困局。这场职场斗争非常像国美职业经理人与黄光裕家族的斗争,只是结果不同,剧中是职业经理人胜了,国美是黄光裕的老婆胜了。不同的是,黄光裕和他老婆一直在一条战线上,而剧中蒙志远和他老婆是不同战线。而让小蒙总接班,更将使中国的家族企业永远走不出“授权者行政”的困局。
3
中国家庭成员之间,有一种非常奇特的关系叫相爱相杀。要么非常好,要么非常恨,一旦放弃了好,相互之间的仇视比对待外人还要狠。
这种家庭关系形成的原因是中国人认为家庭成员之间彼此拥有,没有一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就是电视剧中苏家长子苏明哲强调的苏家,也是苏大强遗嘱里所讲的兄弟姐妹。
按照这种说法,赵美兰是非常优秀的赵家人,因为她为了她弟弟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而我们抛开社会大背景,赵美兰却是剧中最大的恶人,那么这种背离又应该怎么解释?
显然,这种用亲情捆绑式的中国家庭关系是应该放弃的,而剧中却一再强调。
西方文化是个体主义文化,西方人的自我概念是独立型自我。
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东方人的自我概念是互依型自我。
虽然个人主义或个体主义在中国无法通行,但在中国人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特别是中国独生子女一代,他们更接受个体主义下的独立型自我,而非互依型自我。这一点在电视剧中苏家大儿媳妇吴非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那么,中国的90、00后会像哪一方面发展呢?
谁都知道,一定是西方式的独立型自我,这就需要现在的家长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不要到时候有失落感,变成像苏大强那样,快要死了才明白这个道理。
人生的最大悲剧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电视剧也安排了这样的结局,不过导演认为是由悲转喜。
只有家庭关系走向平等、相互独立、相互尊重个人选择才不会出现《都挺好》这样的悲剧。
可以看出,我们在无意识地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世界发展的方向按照西方价值观在走。谁想把中国古代传统的孝道搬出来指导现代家庭关系,谁就是在创造悲剧;在社会发展中,谁抵抗自由平等的发展方向,谁就是螳臂当车。
有一个非常的意思的现象,有研究发现,中国人的自我概念是和母亲紧密联系的。在这方面得到了脑科学研究的证据:就是中国人“自我”和“母亲”两个概念,都引发了相同的大脑区域活动,而西方人只有“自我”能引发相应的大脑区域活动。
也就是说,对中国人来说,自己和母亲,在大脑中“住在同一个地方”,这是一种何等紧密的关系。
电视剧《都挺好》的最后,苏明玉回想起了母亲抱她的场景,就是这方面的反映。而苏明成对母亲的依恋从生理上讲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就需要现代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把“自我”和“母亲”两个概念进行强化式的分离——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电视剧里有一个阳光而不纠结的形象,既不为情纠结,也不为钱纠结,这个人就是电视剧里的外人、小饭馆老板石天冬。石天冬的扮演者杨祐宁出生在台湾,成长在台湾。如果换个大陆演员一定演不出这个味道,也可以说石天冬的形象是杨祐宁演出来的,不是编出来的。因为台湾没有发生那段历史,他们更早地认同了独立型自我。
最后,还是要给电视中表现的恶做一个注解:这份恶并非来自人性本身,而是来自时代之恶;不对历史进行反思,不公开历史真相,刻意掩盖历史的错误,即使成了患了老年痴呆症也忘了那段痛苦。
剧情只能在眼泪中结束,总有人认为悲情牌是一手好牌。
欢迎关注老杨品谈,感谢天天转发、点好看、留言、打赏的朋友们,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