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常识

戚业国、时晓玲、柳袁照:百年老校原来可以如此灵动

(11年前,也就是2006年10月举行苏州十中百年校庆,这之前《中国教育报》记者时晓玲到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请推荐全国校园文化建设做得比较好的学校,戚业国教授就推荐了苏州十中。因为我在2006年上半年参加了全国重点高中校长培训班31期的学习,戚教授认识了我。之后,时晓玲前往学校采访了我,这是我担任校长后第一篇系统报道苏州十中的文字,无论从那个角度,都值得感恩、感谢。戚教授在访谈录后坐了精彩的点评。历史回顾,是为了不忘记。)
百年老校原来可以如此灵动
刊登于《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10日
苏州十中是一所历经百年而不衰的名校。名园、名校、名人合一是苏州十中的特点,这样一处形神兼备、呈现如此浓郁历史韵味的校园在全国也不多见。作为一所优质精品学校,苏州十中如何在积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承接现代教育理念,把学校的精神生活引向更高的目标、更新的存在,实现百年后的新跨越?近日,记者采访了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
导读:
 ■采访时间:2006年8月30日
 ■采访地点: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采访人:时晓玲
 ■受访人:柳袁照
 ■独特的学校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非物质校园文化的挖掘、传扬,其意义将超越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影响。
 ■优质学校不能仅仅盯着升学指标办学,必须放开眼量,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影响。
■让学校充满书卷气、书院气、书生气,环境氛围创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关注课堂,关注课堂的教学状态。
■一所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学术的殿堂、文化的殿堂,是一所为每一个学生成才提供机会的学习乐园。
■点评 学校文化——名校的灵魂与气质

“这是一所名园,这块校园的土地从一开始就不平常,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记者:踏进十中校门,第一感觉是历史太厚爱这块校园了。一草一木,一石一砖都是历史与文化的百年积淀。
柳:正如你所言,苏州十中校园的确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块瑰宝。名园名人名校是她最大的特点,其前身叫“振华女中”,是百年前王谢长达先生有感于当时女界沉沦,遂募集经费,在清朝苏州织造署的旧址上创办的江南最早的民办女子学校。
这是一块不平常的土地,当年康熙、乾隆下江南,到苏州均驻跸于此,曹雪芹也曾在这里留下早年生活的踪迹。这所校园又何其幸,从办学之初,就迎来了蔡元培、竺可桢、吴贻芳、贝时璋等一批名人,胡适、陶行知、洪深、苏雪林、颜文梁等名人纷纷莅临讲学或任教,他们思想碰撞所产生的火花,引领着整个学校的办学思想与教育主张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
近百年来,学校瑞云峰畔,伟绩碑前,曾留下过无数对知识渴求的身影,也正是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像费孝通、何泽慧、杨绛、彭子冈、陆璀、李政道这样的英才大家。谁也说不清这片土地究竟给过他们实实在在的什么,可每一个曾在这里求学的人都以学校为荣,并且天长地久地热爱着,真真切切地感动着。
记者:十中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的确是一般学校不能望其项背的。我也曾走过不少历史名校,有一种感觉,就是百年老校在因这些文化历史积淀荣耀的同时,通常又是块很沉的石头,厚重的历史会让初来乍到者有一种压迫感。而十中却不同,它能使百年学校文化在这里穿越时空流动起来,这是为什么?
柳:十中是历史对我们的厚爱,在接受这份馈赠的同时,我们也必定会悉心呵护。对于十中流淌百年的文化,我们一直将其视为一种精神的支撑,在默默经营,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回到你刚才提出的问题,十中文化之所以能在这里穿越时空流动起来,原因就在于学校自创办之初,十中人就承袭了一种淡定从容、宽厚大气的品格。在百年的岁月里,我们学校不乏优秀的学子和卓绝的成果,但是十中人从未因生活在自己营造的天地里沾沾自喜。我们拥有历史,但绝不拘泥于历史,我们所做的,只是恰当巧妙地将历史物化于一砖一刻、一草一木中,散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在历史的印迹上,我们也不忘注入时代的思想,而带动这百年学校文化能够穿越时空、灵动流淌的根源,正是我们生生不息的千百万师生。
举个例子。学有所成,热爱祖国是一代又一代十中人矢志不移的追求。不久前,美国一要员来华,在苏州访问期间,要求在十中随机挑选一个班级与学生对话。对方问中国学生:你认为中国政府做的三件最好的事情是什么?对中国政府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看?对反伊拉克战争如何看待?学生用流利的英语与之作答:我认为中国政府做的最漂亮的三件事是:维和、发展经济和建立和谐社会。在场的人无不为十中学生那种淡定从容、有礼有节、心怀祖国的胸怀所感染。那位要员也不得不折服:十中校园美,但更美的是十中人的心灵。
还有一件事,就是新加坡教育部长来访期间,我陪他在校园里边走边介绍,他忽然停下来对我说,你肯定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因为你所流露出来的东西是其他人很难呈现的。他随即决定拿出新加坡最好的学校与我们合作。
所有这些师生在极其常态下所表现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都不是一时的急就章教育所可以完成的,它是十中文化世代传承,流动、浸润在每个十中人心田的结果。
正是因为我们无所欲求、不肆张扬的性格,铸就了现今十中独特的校园文化。我们不求形式上的何等炫目,认为只有把学校文化与师生的心灵紧密关联,才是有价值的文化。学校文化是“生生日新”的文化,只有用开放、灵活的态度去乐观地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博古通今、兼学中西之长中立足于创新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活的文化,这一切也正造就了十中文化历经百年之后依然清通、清新、清雅的特性,淳厚质朴、浑然天成。
“我常常漫步校园,不断地思索:学校留给我们真正的‘至宝’是什么”
记者:老实说,近些年关于学校文化的话题相当热,凡建校必得立文化之基。但也有一种不好的倾向,似乎一谈学校文化就要贴一些时尚理论的标签,至于是否从当地人文等诸多资源环境与校情出发考虑则另当别论,以至于有时像给学校穿了一件不合体的衣服。不知道你对这一问题如何理解?
柳:我一直坚信:没有文化的学校是没有灵魂的学校,也是没有品位的学校。 经历过历史长河的积淀,一些老校往往会形成具有独特内涵的学校文化。独特的学校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并由此赋予该文化群体最显著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反对动辄搬迁百年老校。学校大了新了,但历史割断了,学校的文化消失了。
十中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她自身的教育文化、校园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她养育了踏实勤奋、好学善思、勇于创新的学子;她造就了严谨、求实、热诚、敬业的教师;她塑造了民主待人、人性关怀的管理者。实践着宽松自在与严格要求和谐统一的管理理想,十中文化深深地融入到校园碑文石刻、亭台楼阁、石峰小径、一草一木之中;深深地融入到学校人文遗迹、校史资料等课程资源之中。
当前,社会上,甚至是在教育界内部,有人流俗于把学校文化视为一件装饰品、一件古董、一种手段,就个人观点而言,我认为这些都是对学校文化粗浅、功利的理解。学校文化应该具备的是一种召唤性的力量,在这所校园的师生都能感受到一种责任,秉承了这个精神,就会有所追求。
象牙塔中总要保留一些精神的东西,年轻人总要有一些激情和梦想,否则对社会、对个人都是一种遗憾。
记者:百年老校名人荟萃,听说你做了一件工程浩大的工作,就是把散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校名人和大事聚拢起来,就像把尘封多年的一颗颗璀璨珍珠用学校文化这根线穿连起来,用意何在?
柳:办学有几种境界:原始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天人合一境界。每一种境界都有其特征和内涵。
十中有着百年历史,她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砖都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漫步校园,我常常不停地思索:学校留给我们的“至宝”到底是什么?是虽显斑驳但依旧雄伟高敞的织造署门楼?还是有过乾隆六次驻跸之荣耀,并给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以灵感的西花园?是汲取天地之灵气,浸润吴地千年文明“妍巧甲于江南”的瑞云峰?还是可以发世风之感叹的来今雨斋?是可以驻足沉思的多祉轩?还是让人凝望怀想的己巳亭?我总是清醒地认识到:这绝不仅仅是一座形神兼备的江南园林式典雅校园,她更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走在古老而灵动的校园,那些亭台楼阁、假山池水、老树古藤、古碑石刻,使我们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实,又可以寻觅到前人教育实践和探索的清晰足印。西花园摩崖石刻“壬申级训”的“仁慈明敏”,王季玉像碑文的“承继母志”等碑刻铭文,与在风雨中伫立了许多年的古老建筑,都是物化了的校园文化精神。挖掘、整理学校之文化,为的是发扬光大其不朽之精神。
我们乘着百年校庆之机,北上南下,拜访了贝时璋、陆璀、何泽慧、杨绛、姜桂农、石四箴、朱立南等校董和校友,把散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学校名人和大事聚拢起来,把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用学校文化这根线穿连起来,形成学校当今办学厚实的文化积淀和根基。
学校精神是办学之魂,我们努力挖掘校园的名人文化,这种非物质校园文化的挖掘、传扬,其意义将超越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影响。
我们学校有一块千年太湖名石———瑞云峰,她已经物化成学校精神文化的象征。在收集、整理学校各个时期名人文化和大事中,我们把学校的这种象征提炼升华成十中独有的教育精神,即“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和“倾听天籁”,这是我们学校的文化之魂。
有时候历史过于厚重,对后人来说,要想真正守住其博大精深都难,更遑论超越
记者:不知道做了这所集名园名校名人一身的校长4年之后,你的感觉是什么?
柳:做十中校长,首先感到的是幸运。
十中是我的母校,1974年高中毕业,2002年又回到母校任校长,其间相隔了整整28年。这是孕育我青春梦想的地方,也是我谱写自己人生篇章的地方。
在幸运之余,我也深感自己肩头责任重大。
十中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假如过多地受发展思维定势的束缚,一味背负传统,没有改革和创新,不免衰落衰败。作为一个当年的学子和现今的校长,在这4年中,我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十中在当代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新一轮发展契机,唯恐自己一时疏忽为这所名校名园带来败笔。
因此做十中校长,必须要有超越传统、超越功利、超越自我的勇气和魄力。
所幸的是,一路走来,虽然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比如,几年前,我们与苏州市一所相对薄弱的完中合并,学校规模翻倍有余,在生源、师资结构都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以十中特有的文化浸润提升,使曾经的薄弱学校与十中有了同步的发展,校园里同样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目前这所学校已被带动成为苏州市最好的初中校。这是十中深厚学校文化精神有效迁移的一个成功案例。在学校文化浸润和迁移过程中,改变最大的是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境界。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即优质学校不能仅仅盯着升学指标办学,必须放开眼量,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影响,把教育对社会的绝对贡献力放在第一位。
记者:再过几天,就是苏州十中百年大庆,承继传统,开启未来,是个很重的话题,你正好站在这个当口,如何走好这一步?
柳:学校这个月就将迎来百年校庆,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们的师生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改造校园,拜访校友,编写校史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学校,提升了学校。校庆只是一个形式,以校庆为契机,凝聚人心,增强自信心,认真梳理百年来学校发展的教育传统,提炼百年来学校发展的文化精神,促进学校在更高层面上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才是校庆的根本目的。
作为校长,站在百年发展的当口,我必须努力做好的两件事是学校宏观层面的决策和微观层面的调研,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
总结提炼学校文化精髓和教育精神,是学校借校庆之机大力弘扬的一件事。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将这种精神和价值观实实在在地内化到教育教学中,这也是我们一直致力在做的事。
让学校充满书卷气、书院气、书生气,环境氛围创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关注课堂,关注课堂的教学状态。为此我们建立了自己的课堂质量标准,坚持以学生长远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同时,坚持评教与评学结合,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从而做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有人曾说,要衡量一个校长在学校有没有真正的发言权,关键要看这个校长能不能排出一张合格的课程表,能够把每个教师放到最合适的教学和工作岗位,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在日常工作中,课堂是校长最应关注的地方;听课,当是校长的主要工作之一。只要不外出、不开会、能抽得出时间,我就坚持每天听课。课堂是校长与教师沟通的桥梁,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希望学校的每一堂课都能成为精品课,而教师们也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在我们校园里,几乎每天都有研讨课、观摩课和公开课,每周都有学术报告、学术讲座,校园里“潜滋暗长”着良好的教研氛围,教师们在这种文化场里你帮我赶,欲罢不能。
另外,我们在学校管理层面也进行了诸多改革和创新,一些具体管理实际已经分解到各部门、各具体的责任人身上。他们开创性的工作,已经把学校办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学校目前发展的思路很明确,就是要立足本土,坚持多元化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理解、接受多元文化的素质和能力,把学校办成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校。
我已经习惯漫步于这所惊雷无声的校园。视线所及处,十中的文明和历史就这样流淌在你的面前。人文是十中的灵魂,我希望十中的精神能越走越宽,在古典校园与现代教育的完美结合中有所成就。十中厚重的文化能在校园中流动,之所以然,我没有认真地想过。我只是用“心”去做,不做作、不雕琢,让校园回归历史、回归本真;回归园林、回归教育;回归现实、回归理想。爱她的一草一木,把对教育的爱与追求,融入到办学的一些具体的细节中。
我以为,评价一个学校的校长,不在看他都具体做了哪些事,而是要看他所做的一切,是否创造了令全体师生奋发向上、欲罢不能的氛围,是否是以历史为基础,在新的视野中,面对未来的发展,提倡、张扬一种精神、一种传统。有些校长的确如我们传统所认为的那样任劳任怨,但假如他连学校的主导精神都没有建立,其所做的事越多,也许其行为就越背离教育的本质,也就越发地会伤害到教师和学生。
“办学从以名人为本到以每一个学生为本,这是一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进程史的缩影”
记者:你写诗作文、摄影游历、爱石喜画,又有“柳笔”之称,仿佛与这所学校早已融为一体,不知道你的师生是怎样一种状态?如何让现在校园里的师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承接文化?
柳:我崇尚自然,走过国内外许多地方。行万里路,才能视野开阔。我爱好比较多,喜爱欣赏文物,看书写诗,近年出版了《凝眸苏州教育》、《旧雨来今雨亦来》等书。我还喜欢摄影,是缘于想将校园的美景记录下来,把校园的美升华到艺术的境界,如今一发不可止。
为了能让现在校园里的师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承接文化,我们处处为师生创设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场所。校园中,每一幢楼都有楼名,每一条廊都有廊名,每一个园子都有园名,每一片广场都有广场名,也都有楼记、廊记、园记和广场记。走在其中,可以想象当年那些名人在校园中的教育风采。在己巳亭远眺泽慧楼,一片斑斓的秋天里的温馨;在起步石前走进闻道廊,进入了一部凝固百年办学史。古朴的凝怀亭,诉说着百年学子的风采;典丽的季玉厅,蔓延成一道道的风景。百年老校浸润于2500年历史的姑苏水巷深处,灿烂的吴文化文明以及浓郁的现代气息,给人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跨越时空的独特文化感受。在静静的园林文化之中,学校精心打造了使师生员工无时无刻不在享受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场”。
十中有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就是学校最好的地方都向学生开放,包括供教师休息的会堂,师生在这里平等交流,教学相长,已经成为学校一道美丽的风景。
今年6月5日我们在“振华堂”举行了学校第100届学生毕业典礼。作为校长,我发表了题为《像何泽慧那样做校友》的讲话,我对他们说:母校不会忘记你们,就像我们不会忘记何泽慧等校友一样。对于母校的学子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都占有学校历史的一席之地。
我以为,一所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学术的殿堂、文化的殿堂,更是一所为每一个学生成才提供机会的学习乐园。
十中以此为办学宗旨,从以名人为本到以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本,可以说这是一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进程史的缩影。
记者:十中太独一无二了,是不是别人都没法学?人们在崇拜名校的同时,名校也时常给人以压迫感。怎样对待这个问题?
柳:十中的确独一无二。但这不足为怪,其实每一所学校,历史不同,现实条件不同,都会呈现自己鲜明的特点,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除自己之外的学校,都有可借鉴之处。
历史、传统、文化是个有意思的话题,用好了,会提升学校品牌,用不妥有时反而成为前行时的包袱。历史和名人赋予十中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一种恩赐,我们唯有珍惜。
人们都很崇拜名校,反过来名校确实也时常给人以压迫感,尤其是校长。但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历史、感恩机遇、感恩师生,不敢左顾右盼,只是用“心”做校长。
苏州十中的历史,十分丰富,似乎又复杂难懂。游吟诗人,科学巨匠,严谨的学者,浪漫的文人,一个个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都曾在这里播下真理与理想的种子。
但历史带给我们的仅仅只是回忆,我们需要更多的,是一种带着时代烙印的开拓进取。如今,学校正以一种新的形式继承着百年前振华人独有的精神气质,并且已形成包括优质升学教育模式的高中部、高质量大众教育模式的初中部、高品位精品教育模式的振华双语实验学校等多所学校组成的教育格局,规模盛极一时。这所百年老校延续了前人“诚朴仁勇”、“严谨求实”的办学理念,坚持多元化、个性化、精品化三者并重,并在此基础上升华了一种“质朴大气”的教育精———于校如此,于师如此,于生亦是如此。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岁月的长河中,十中百年的历史不过是沧海一粟;随着第二个百年在脚下延伸,十中的精神,十中的传统,十中的灵韵将书写出更加不平凡的另一个百年风华!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戚业国教授点评:
学校文化名校的灵魂与气质
我走过很多名校,但第一次迈进苏州十中的老校门,就被学校深厚的江南文化所感染、所打动。震撼我的,不仅是校园里的古迹、辈出的名人、卓越的办学业绩,更是学校从内到外所透露出的那种淡定从容、宽厚大气、智慧灵秀的气质,是那样一种时时处处能够体会却又难以言明的“校魂”。
苏州十中是幸运的,历史留给了她太多的文化遗产,苏州十中也是沉重的,厚重的积淀总会带来发展的羁绊。但苏州十中在学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毫无疑问是十分成功的,历史在育人中复活、文化在发展中传承,一石一亭、一碑一堂、一树一藤都被融入学校育人体系,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内涵,浑然天成、不留丝毫雕琢的痕迹,无不令人称奇,使人体会到学校文化建设中别样的境界。
教育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学校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对学校文化建设给予了更多关注,“文化管理”也越来越被理解和接受。但现实的学校文化建设中,有的把学校文化理解为一件装饰品,不惜巨资打造现代古董,似乎这样的形式就是学校文化;有的把学校文化等同口号,用华丽的词藻、时髦的说法,挂在嘴边、写于画册,大张旗鼓地建设学校文化;还有的“抄袭”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常常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其实,学校文化的力量更多体现为一种对价值观念的认同与理解,由此形成的“校魂”会在办学中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无时无处不在,但却又“真水无香”不露痕迹;学校文化的育人作用主要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是融化到学校育人的“毛细血管”里的影响,形成了学生的一种气质、一种精神;学校文化建设最主要是价值体系的形成与认同,是对学校办学历史的继承,更是学校改革与发展成果的固定与沉淀。学校文化属于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的“灵魂”和“气质”,却又是不会被抄袭复制、无法短期内形成或消失的,所谓的名校最主要是体现在这样一种学校文化上。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形成卓越办学成果的基础,而办学的优秀成果又推动名校文化的形成发展,苏州十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