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柳袁照:学校教育还能、还会、还应该培养药王程勇吗?

《我不是药神》的放映,吊起了人们一度平淡的胃口,电影院场场席无虚座,这样的情形好像我小时候曾经遇到过,一部影片上映,苏州城里仅有的三、五个影院,场场爆满。在这个时候,还能出现这样情况,为什么?我很少有时间,有悠闲地时间,走进电影院,去悠闲地看一部电影。多看一部电影与少看一部电影,于我来说,关系不大。可是《我不是药神》放映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不看不行。亲朋好友见了,一般会问:饭吃了没有?此刻,却会问:《我不是药神》你看了没有?还没有看,会感觉很落伍、很遗憾。为什么?或许是期望值太高。我终于坐在影院,开始欣赏这部电影,可是我没感受网上人们传递的那种情不自禁泪水涌动的感受。触发我的是平静的思考:面对影片流动的一幅幅画面、面对影片出现的这些人物,却引起了我对教育、特别是对学校教育的思考。
无需对电影情节再赘叙,简单概括一下:电影对准了一个生病的群体,慢粒白血病患者,吃正版药,4万一瓶,普通人无法承担。为了活命,走私、吃走私药。警察抓捕,躲避抓捕,最终破案,药王被抓捕。情节简单,不复杂。人物也简单,几个形象,程勇、思慧、黄毛、老吕、牧师这个贩卖仿制药的团队。这几个人从故事发生的2002年的背景分析,分别是60后、70后、80后。作为一个老师,职业习惯,我在此提问:他们受到是什么样学校教育?他们所呈现在贩药过程中的人品,与他们先前的学校教育有关吗?
大家都同情程勇,甚至喜欢他。我却要问:我们会希望我们的学生成为程勇吗?靠卖印度神油的小商贩,无论怎么说都是一个失败者。一个大男人去卖壮阳药,无论赚多少钱,怎么也不是该做的事。我们会赞同我们的孩子与学生去做这个事情吗?程勇卖壮阳药,连租金都付不起,隔壁开宾馆的老板说,这种壮阳药我用过:“没毬用。”程勇回答道:“是你毬没用。”幽默、诙谐的对话,出神入化,深刻吗?程勇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变成了印度仿制药“格列宁”在中国的独家代理商。获得了巨额的利润,生活剧烈发生了变化,病患者们称之为“药神”。有两个细节让人感动:单身妈妈思慧,为了给女儿治病,去干那份跳脱衣舞的工作。由于参与了程勇的贩药团队。一天,程勇带着他的同伙一起去看脱衣舞,经理让思慧上台表演,程勇不干,扔出一大把钱,说思慧是来看表演的,她是观众。要经理自己上,在金钱的诱惑面前,这个大男人竟然抱着钢管,忸怩百态,跳起来,边跳边脱。看到了这一场景,我想到了梁山好汉。像谁呢?我一一对号入座,又一一否定。第二个细节:家乡在贵州凯里的黄毛,只有二十岁,因为患病躲避亲人来到上海。他抢药,被追查发现,不是自己吃,而是抢回去后分发给那些连仿制药都买不起的白血病患者。贩药有了收入,程勇分发奖赏。黄毛的奖赏费抵消了抢的药费,以为得不到分文,意想不到的是,药王分文不少,与其他人一样,同样全额奖励了他。黄毛感动地潸然泪下,在场的所有人也感动得潸然泪下。我相信在电影院的观众同样也会有人潸然泪下。他们分明是梁山好汉,在《水浒》见到的人,在电影院里又见到了,能一一对应吗?或许能,或许不能。本来马上回家了,回凯里的火车票都买好了。可是意想不到又令人心碎的是,黄毛为了替程勇顶罪,开着车冲出去,便立即被警车包围,在追赶的过程中,迎面撞上一辆大卡车,当场死亡。是不是英雄壮举?与警察对抗,怎么能称之为壮举呢?价值观是不是变异了、扭曲了?在电影院里似乎丢失了主流价值观。我不想讨论这本电影本身,我只是想由这本电影引发我思考的一些教育问题。学校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也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等栋梁之才,更多的是遵纪守法的普通人。我们培养什么样的普通人?药王程勇是我们需要的吗?还有思慧、黄毛、老吕、牧师是我们需要的吗?在我们看电影同情他们、默许他们、为他们流泪的同时,我们想过这些问题吗?今天的学校,是讲安全第一的学校。在学校里孩子们循规蹈矩、温良恭俭让,甚至连打架都不会、都不敢,是好事,还是坏事?我曾经想写一篇随笔,谈谈如何保护孩子们的“野性”?保存一点学校教育的“野性”,——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见的本真般的“野性”。只是一度想想,也没能写出来,现在看了《我不是药王》,又唤醒了我的这一想法:梁山好汉精神,在当下学校教育中还有现实意义吗?药王程勇见证了疾病带给人的痛苦与绝望,毅然再次走上为大家寻药的道路。这一次,他完全不挣钱,成本价进,成本价出,甚至倒贴钱给病友带药,购进2000元,卖出500元。最后被抓、坐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品行?这一切能在学校教育中提倡吗?即学校还能、还会、还应该培养药王程勇吗?——我们可以一起解答吗?2018年7月11日,草就于火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