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作文】民俗)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

      民俗
八二班专刊前言:本次作文为八二班期中考试考场作文,作文题目如下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而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节日习俗,从中能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深厚的民族、地域文化。你了解哪些民俗?阅读以上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1)可以记叙故事,可以抒发情感,诗歌除外。(2)不得照搬本卷内容,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3)不少于600字。

烟火与新年
                   祝祉渊
记忆中的新年似乎都是在漫天烟火中度过的。
除夕将至回爷爷家,总是和弟弟妹妹们吵嚷着要去买烟花。街道上铺子林立,都被打扮得红红火火笑眯眯地欢迎新的一年。找到一家便迫不及待地钻进去,琳琅满目的商品各式各样,看得叫人眼发直。大人们忙着挑选大箱的烟花和爆竹,小孩子自然是对那些不感兴趣,目光搜寻着找到目标,便兴奋地凑到一长排小桌前叽叽喳喳地往兜里塞着小烟花棒和小鞭炮。
于是抱着满怀的宝物,便攒着盼着倒数新年。
除夕夜家里来了很多客人,大多是邻里间不常聚的亲戚。已经吃过年夜饭,院子地上还散着放串炮未扫去的红纸片,空气中弥漫着仍然厚重的硝烟味儿。这时候来了更多的孩子,存有“巨款”的为首几个早已按捺不住,跑去屋里拿出小鞭炮招呼着大大方方地分,又像是舍不得似的嘱托不要一次性放太多。于是在大人帮忙点火的时候,伴着一阵阵此起彼伏的或惊奇或欢喜的呼声,院子里又染上了一层白烟。
    夜幕降临。天空一寸寸被浸得越发深邃,唯有屋子里的灯热闹亮着。长辈们围坐在一起或娱乐或话家常,角落里摆着瓜子水果。孩子们哪是安分的,这会儿又嚷着说无聊要去放烟花,便由几个年长的领着又来到后院。一串焰火在黑暗之中倏地被擦亮,随即溢出“呲啦啦”的宛若碎星的火光。周遭的树木借着微弱的光仿佛也不再沉寂了,常青的矮灌丛被衬得尤其好看。只是这一瞬所有人都屏息敛声,眸底忽闪忽闪倒映着星光,像是在见证着,一个小星球从爆发到殆尽。也只是安静了一会儿,后来的惊呼声与各个角落的光亮在风中被裹挟着,甚至更胜过屋内暖融融的景象。
临近零点。孩子们玩累了吵着要睡觉,大人们便抱着上楼放在床上掖好被窝。这时窗外忽然开始躁动起来了,还没来得及阖眼,一声巨大的炮响抢先绽在空中——紧跟着的是铺天盖地般的,震耳欲聋的烟火声。孩子们兴奋地又爬起来扒在窗边,看着漫天的星子火光扑簌簌划落,仿佛点亮一整个人间。
——新年,到了。

                           红纸上的关怀童心悦
    父亲将桌子收拾干净,铺上黑毛毡,又取出了墨水和毛笔,还有一些质地很好的红纸。将它们裁成手掌大小的长方形后,父亲就让我站在一旁。我知道他是要写毛笔字了,但不知他为何写,又为何让我站在这儿,不过父亲年少时练过毛笔,他写出的字是很赏心悦目。一笔而下,就如脱缰野马奔腾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升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那运笔真是行云流水,坚毅中含着散淡,进取中藏着闲适。两张红纸上分别写上了两个舒展的大字,“甲马”“将军”,正当我看得陶醉时,父亲又将笔递给了我,让我一试,我边写着,他在一旁说道:拆完房子后,这地下的鬼魂就都跑出来了,所以要写这符文贴在邻居门前辟邪,我有羞愧地看着我写的扭曲的字,问他为什么要我写,他庄重地回答说是为了让我传承下去。
    我想,当起床的邻居走出门,看到麦苗乘着残滴,草木吐着新翠,还有刷着白漆的墙上贴着红纸黑字时,心中定会涌起一脉暖流,这种感觉不是来自乡里间交换问寒问暖的话语,而是那张红纸上承载的无声的关怀。

                 生活苦,福汤淡
                           叶梦玲
    五更,渭阳村的“菜市场”早开门了。外婆梳好头发,提一个小钱包,便出门,晚了就买不到好东西了。“今天吃什么?”“买只兔子,中午做福建汤。”
闽南话实在为难我,平淡又有风韵,我是学不来的。在这样一片奇特的言语间,我随着外婆,荡着,晃着。提了兔肉,排骨,再去闽剧院逛一圈,收一口袋糖和干货,便走了半个清晨。回到老房子,太阳却才刚刚露面。我蹲在灶边,看外婆清洗好昨晚的碗筷,开始洗草药。这些没有名字的树根,草枝,都是外婆自己去山上采来的。她年轻的时候,家里没有钱,若生了大病奇症,外婆的母亲便会去山上采药草。那时哪里懂医啊,都是民间传下来的,看着像那么回事,便采来用药,多经历几次,也就摸着门道了。放嘴里嚼,还是涂抹在身上,都试试,说不定病就好了。诶,这“来路不明”的药,用了,效果却还极佳哩。
青草汤煮好后,把药渣树枝都捡净,将切好的排骨,鱿鱼干,兔肉,一同放入砂锅中。淡菜,桂圆等干货也不能少。
这做好的汤啊,颜色真不好看。就像是棺材中浸泡尸骨的防腐汤,棕色中透着深红,乌漆漆却又清澈的很。福建的水土不同于衢州。衢州人是很爱吃辣的,但在福建就不行。某顿吃太多辣椒,并会口腔长泡,身上起红疹子。我每一次去外婆家,平时没动静的鼻炎便会复发。在这里生活,就得习惯极其清淡的饮食。别看福建汤看着浓郁,实则也清淡着呢。没入口,便先闻到一股中药的味道,没喝过的人可痛苦了。入口之后,越陷越深。这汤就像是回味生活,后劲中有苦,却又五味俱全。这苦,是草药的气味,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如同生活的苦,最令人回味,最令人受益。

“外婆,你做的青草汤最好喝了!”
“喜欢就多吃点,其他地方喝不到哦。”
我确实没有在什么地方见过福建汤。是啊,哪里的人过的是这样平淡,随性的生活。福建的福是幸福的福,这福汤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生活的苦味,念旧,随和,坚持和勤俭,一股脑放入大炖。这些味道和福建人的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态度。淡然的态度。

             元宵民俗的消隐

                           孙雨轩
点开手机主屏,喜庆的元宵节日提示,这才让我想起了今天是元宵,没有热热闹闹,只剩下了一种形式。
妈妈煮好汤圆便去上班了,我看着这粉嫩嫩,蜜桃味的汤圆,可心中却没有一丝丝的喜悦,我还是喜欢小时候的元宵节。
在乡下的时候,元宵总是在春的喜悦,烟花还未散去中就来到了。在我们那儿,元宵总是热热闹闹的。早上我会早早的起床,因为这时奶奶会为我包汤圆。糯米粉混上水搅拌并揉成面团,这一步总是奶奶与我一起完成的。虽然糯米粉总是会被我弄的到处都是,但奶奶总会看在元宵的面子上放我一马。接着将面团分成一段一段,按成圆形再放入准备好的芝麻馅,揉成圆球状。裹上一层白花花的“外衣”(指糯米粉),一个小汤圆的制作就完成了。
汤圆的制作完成后,我只要静静地等待,一会儿,汤圆就可以浮上水面,我也就可以大饱口福了。轻咬一口糯米皮,里面的芝麻就会溢出来,尝起来是甜甜的,我的心也是甜甜的。我还是喜欢小时候的元宵节。

元宵的晚上也是我最喜欢的时候,我会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提着灯笼跟在龙灯后面跑。龙灯做的十分精致,特别是那龙头。高耸的龙角,凸起的眼睛,卷曲的虬须,还有那满身尽带黄金甲的龙鳞,用各色彩纸糊在一起,显得活灵活现,神气十足。因为我们的村庄太小,所以龙灯只是经过我们这儿,我追在他们后面跑。到了村口,便看见在皎洁的月光下,他们离我越走越远。而现在,我离他们也越来越远。

长大了,我就再也没有在乡下过过元宵了,城市里的元宵节,只有各色各味的汤圆。留下的只有形式,再也没有奶奶的元宵,乡村的龙灯了,我还是喜欢小时候的元宵节……

                                 麻糍的回忆
                          毛艺臣
    我们江南人通常会在三月初的时候打麻糍,麻糍就是将糯米揉成团放在大石缸中捶打后做成的面团状点心。每逢打麻糍的时候我们好几家亲戚总是聚在一起的。
    从我只有八九岁时就可以随父母一起去打麻糍了。三月份的天气刚刚转暖,墙缝中已经有几朵小黄花探出了头,地上的青草已经零零星星冒了出来,一幅春意满园的景象。一阵杂有寒意的春风吹过,却丝毫不能让我激动的心情减去一丝半毫。春风吹过一千米,我也到了外公家。
    进门即是一幅熙熙攘攘的景象:外公在准备打麻糍的石缸和木锤,阿姨和舅妈在蒸饭团,我的两个堂弟也欢乐地四处蹦来跳去。无论哪儿,都是一幅热闹非凡的画卷。这景象我已经很久未见得了。
    热腾腾的饭团也蒸好了,向上不断冒着一大团一大团的蒸汽。阿姨将饭团倒入一个很大的,用白紫相间的精致花岗岩做成的大缸。外公提起一把一人长,半人宽的大木锤,用它猛地向缸中砸去!“咣铛——”浑厚的一声,我被吓得一摇一摆跑回屋里,以为是什么吓人的东西。过了半会儿,我探出头,发现外公和阿姨正有节奏地配合,外公举锤砸一下,阿姨用手翻一下,看着就像是一段美妙的音乐。外公仅一会儿就汗流浃背,面红耳赤。

    麻糍打成型后,拿出来,切成小块,母亲将小块的麻糍粘上芝麻糖分给我和堂弟们。我当时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美味的小吃,甜而不腻,软但有嚼劲。吃完手里最后一块麻糍,将剩下的分成四份,一份给舅舅,一份给阿姨,一份给我妈,最后一份给外公。然后,就走了。
    每当打麻糍时就是我们三个家庭和外公团聚,劳动的时候,它象征着团圆,美满。现在,我已经长大了,外公的身体不如之前硬朗了,阿姨和舅舅也都到了外面的城市里定居,邻里之间打麻糍的只有我们一家和外公了,失去了热闹的景象,村庄变得空荡荡。
麻糍,也失去了儿时的味道。

                    接新娘
                       祝尔康
几年前的一场农村婚礼,尤其是“接新娘”的习俗,让我至今难忘。
在家人的千顾万盼之下,表舅终于找了对象,择一吉日成婚。
那天早上,我们这些“小兵”提早到达新娘家中,从未参加过农村婚礼的我,瞪大眼睛,想看看在农村举办的这场婚礼究竟是什么样的。只见门前已铺上红地毯,门上挂着彩球、彩带,门窗上贴着红对联、大红“喜”字。大人们有的在忙碌,有的则喝茶、聊天、嗑瓜子,孩子们则追逐打闹,充满着喜庆的气氛。
忽闻炮声响起,我们爬上二楼,只见新郎车队已停在门口的“啤酒阵”前,新郎走下车来,笑眯眯地看了看,踮起脚,摇晃着身,走在前,后面的伴郎也纷纷踮起脚。周围的客人们看了,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见新郎过了第一关,大姑叔叔们便闪到一边去了。我们负责拦门的出场了,排在门口,活像点球时的人墙。新郎看了一会儿,便加速冲了过来,可惜马上被弹了回去,新郎不服,又尝试多次,终以失败告终。大姑一边磕着瓜子,一边大笑,大有一种看戏的感觉。伴郎伴娘推的推,拦的拦,新郎总是找不到机会进门。此时,一旁的人借势喊着:“给红包再说!”
可新郎的西装里哪会有红包呢?
无奈之际,表舅决定“换战术”。只见他从厨房边矮墙上翻了过去,来到了后门。此时,他感觉胜利在望,准备踏着轻盈的步伐上二楼去接他美丽的新娘了,但没那么容易,新郎每上一个台阶便要喝上一杯啤酒,而且要一饮而尽。不知为何,平时酒量极小的表舅居然能一杯杯灌入,好像喝白开水一般,周围的客人们忍不住夸赞起来。
终于上了二楼,见到了等候多时的新娘,
就这样,表舅“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将新娘接到,在客人们的纷拥之下,阵阵鞭炮声中,将新娘抱上了婚车……

     浩浩板龙,载民间之愿
            郑康睿
    板龙是家乡一种特别的思念。每到闰年时,板龙便会在新年的第一个晚上举行。
    儿时,我走进大会堂,看着从九月份便开始制作的板龙,我会好奇的问爷爷:“爷爷,这是在干嘛?为什么要把这么多板凳放在这里?”爷爷总是会边摸着我的头边笑眯眯的说:“傻孩子,这是在做板龙呀,嗯,这些板凳都是要拿去做龙的身体的,还有那边的那堆竹子也是拿来做龙的躯体的。”我如同恍然大悟似的。

    在回家的路上,爷爷和我讲了关于板龙的传说,虽然有许多过往早已埋去,但这个传说,我仍细细地记着:“传说,在上古时期发生了一场特别严重的旱灾,连着好几个月滴雨未落,田里庄稼都枯死了,到处都有饥饿的人,然而突然有一天的夜晚,云间出现了一头白色的神龙,祂操控雨水使干枯的大地重回生机,使枯萎的庄稼再次生长,做完这一切后,祂并没有离去,而是在一座小山包上住下了,这一住便是四年,这四年间风调雨顺,后来神龙不见了就像祂来时那般来得突然,去得也突然。”而人们为了纪念神龙,便会每四年举行一次板龙。
    这个神话在我心中埋下了对板龙的憧憬之心。
    怀着这份憧憬,我期待着看到板龙,时间也并没有像人们说的那样,越是期待,越是缓慢,而是飞速流逝。
    很快就来到了那日晚上,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板龙的组装,我看着用来作龙身的油纸,这油纸是半透明的,也是微黄的,但我仿佛已经看见夜晚时板龙微荧的身躯了……
    时间飞速推进,很快到了晚上六点,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可板龙却亮了起来!龙身内的光亮了起来,龙头散发着神圣的光辉。整条板龙有千米之长,通体散发着神圣的光辉。我走在板龙旁,前面的长辈放着烟火,是在为龙奏响乐曲。而我仿佛回到了上古时期,我便是神龙身旁一个小小的虔诚的信仰者。那也随着龙,我走出去好远好远,而板龙仿佛活了,祂诉说着回应着人们那质朴的愿望,那仅仅是希望来年能风调雨顺的心愿。
    这悠悠板龙,寄托着,承载着民间那朴实的愿。

关于民族风俗的作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