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其他常识

家庭早教老师(家庭才是最好的早教场所,父母才是最好的早教老师)

家庭早教老师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将你包围
         但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婴幼儿早教热燃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很多机构用陌生的术语,如统感失调、七田真右脑照相记忆法等迷惑焦躁的宝爸宝妈。于是很多父母抱着很小的孩子,甚至五、六个月大的婴儿去早教,开心地交了智商税。
 
其实,家庭才是最好的早教场所,父母才是最好的早教老师。
 
看看各个领域的名人:

莫扎特的父亲是宫廷乐师;
 
郎朗的祖父是音乐教师,父亲当过文艺兵,很小对他进行音乐启蒙;
 
泰格?伍兹的父亲热爱运动,经常去打高尔夫;
 
篮球巨星库里的父亲是前NBA球员;
 
“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的父亲是药剂师;
 
达尔文的父亲是名医,祖父是有名的诗人、医生、博物学家;
 
伟大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父亲是法律博士、历史学家,对哲学有浓厚兴趣;
 
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父亲是颇有身份的官吏,但他从小就被送到一位石匠家代为养育。
 
这样的名字还可以列出一长串。
 
从他们的成长之路来看,他们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很早就开始接触他们后来热爱的事业。
 

比如,泰格?伍兹的父亲在他9个月时就把高尔夫球杆当成玩具送给他。米开朗基罗最好的摇篮曲就是石匠叮叮咚咚敲山打石的声音。李比希的父亲经常自己动手,制造颜料、化学药品,他喜欢充当父亲的小助手,他慢慢地熟悉了化学药品和实验方法。
 
大家都认为,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天才。
 
现在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李比希和米开朗基罗两人互换,生长在对方家庭,是不是李比希还会成为“有机化学之父”,而米开朗基罗仍然成为天才雕塑家?
 
恐怕很多人心里都会打个问号。相反李比希成为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成为“有机化学之父”可能性更大。
 
最典型的莫过于米开朗基罗,他家族的几代人一直是佛罗伦萨的小银行家,但米开朗基罗的父亲没能维持银行的运转,转而间断在政府任职,是卡普雷塞和丘西两个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米开朗基罗出生后,体弱多病的母亲无力照料他,父亲就把他交给塞提雷诺镇一个石匠的妻子抚养。这里盛产大理石。米开朗基罗在这个山区小镇度过了大部分的童年时光,整天与石匠在一起,玩弄他的工具,观看他砸石头。
 
从米开朗基罗的祖上好像看不出有雕塑的天才基因。我认为他成为雕塑家跟寄养家庭的丈夫是石匠密切相关。如果他没有寄养出去,或者寄养的家庭喜欢哲学,那他还会成为伟大的雕塑家吗?我觉得可能性比较小。
 
成名后,他就曾经很风趣地说:“你们知道我怎么成为一个伟大的雕刻家吗?我告诉你们,在我吃的奶水里面就有凿子和锤子。”
 
或许他们有成为天才的基因,但正是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早期教育放大了他们的天才基因,否则他们的天赋也无从谈起。
 

说到早教,也有的父母(包括一些所谓的专家)嗤之以鼻,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是拔苗助长。事实上恰当的早教的确能促进孩子的发育,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潜能,更容易让孩子产生某方面的兴趣。
 
研究发现,良好的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在儿童早期尤其是婴幼儿时期进行适当的早教,比如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刺激,让孩子多做游戏,父母多和孩子互动,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提高孩子的智商。
 
如果父母喜欢钢琴,那孩子从小就会沐浴在美妙的音乐之中,家里可能到处是关于音乐的书,生活中孩子会听到父母与钢琴有关的对话,孩子很早就会把钢琴当玩具一样“玩”,如果父母启蒙得时又得法,那孩子很早就会对钢琴产生兴趣。
 
正如旅美钢琴家茅为蕙说:“记得我小时候,家里的来客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叔叔阿姨们谈话的内容都和音乐有关,家里平时听到的音乐也都是古典音乐。小时候爸爸和我玩游戏,都和音乐有关。他敲玻璃,就让我去琴上找相同音准的音符。”
 
为什么孩子刚出生的几年很重要?
 
这与大脑的发育有关。对大脑的研究已表明,幼儿的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关节(也即突触),会在早期达到最多,两岁孩子的突触比成人大约多了50%。如果外界信息不断刺激大脑,将会改变孩子的大脑结构。这也是小孩子特爱学习,对世界充满好奇,记忆东西很快的一个原因。
 

《刻意练习》有一章《怎么解释天生才华》,作者专门破解了“莫扎特传奇”,作者认为莫扎特也没有那么神奇。莫扎特在很小的时候便能弹奏大键琴、古钢琴,演奏小提琴。6岁开始,他的父亲带着他和姐姐在欧洲巡回演出,被誉为“神童”,因为欧洲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小的孩子就能演奏如此多的乐器。
 
作者认为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音乐教师,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训练他,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他的音乐才华,而此前,莫扎特父亲的教育理念已经在其姐姐身上试验,他的父亲还撰写了一本如何教年幼孩子学习音乐的书。而在18世纪,欧洲人从来没有对这么小的孩子进行过训练。
 
今天有些五六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出色地表演小提琴和弹钢琴了。如果这些孩子在250多年前,也会引起轰动。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不能首先就想着,这些孩子生来就具有某些卓越的音乐才华。今天,我们见证了足够多的这种‘天才’,也知道了这些孩子正是从两三岁时便开始高强度的训练,才培养并发展了他们出色能力。”
 
直白一点说,莫扎特得益于父亲很小开始训练,抓住了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加上后来长期的刻苦练习,终于练就了惊天本领。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与其说莫扎特是个天才,不如说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个天才——培养孩子的天才。
 

儿童时期的莫扎特

如今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读名校,不惜血本,十八般武艺齐上阵,亲戚朋友总动员。他们以为只要孩子上了名校,成绩就应该很好,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前程,可结果呢?很多孩子成绩涛声依旧,甚至每况愈下,因为地基没有打好,学习并不会像某些伪专家宣称的那样,说起跑就能起跑。
 
如果父母能够把上名校的这种热情花在小时候,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学习兴趣、思维品质、专注力、坚毅力等,现在还用这么焦虑吗?
 
还有的父母从幼儿园就开始千挑万选,可如果你到一些收费不菲的幼儿园就会发现,里面习惯差的孩子不在少数,问题孩子大有人在。
 
说到这里,有的父母就觉得该“鸡娃”了。很多人怎么“鸡娃”呢?有的就在家逼迫孩子学习,今天给老子背不到《峨眉山月歌》鞭子伺候,更多就是把孩子一个劲地送进培训机构,或者利用手机电脑网络学习,美其名曰“互联网教育+”。更有甚者,把几个月大的孩子送到早教中心,训练诸如智力、专注力、感知觉力等等。
 
有些父母,孩子识字要去培训机构,有的连学背几首古诗都要线上,更让我感到震惊的是,居然很多父母花钱去买故事听。难道父母不会讲故事?父母一定要记住,也许你的普通话不标准,也许你的嗓音不清脆浑厚,但你给孩子读故事都远远超过那些机器发出来的很完美的声音。因为你的声音有温度、有感情,你是在和孩子对话交流,保持联结,进行深层沟通。
 

说到早教,有些父母认为只有背诗歌学计算才是早教。显然这是对早教的莫大误解。也有些父母误认为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什么也不懂。事实上并非如此,孩子出生时已经做好了学习的准备,并且具有惊人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
 
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曾说过:“婴儿从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比如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父母的生活态度,父母应对孩子哭闹的方式等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而孩子的安全感,信念,对自己的认知,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方式,良好的习惯,学习的兴趣,专注力等是培训机构很难影响的,但对孩子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又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是孩子在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中,潜移默化,慢慢形成的。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可以这样说,孩子从一出生开始,教育就已然发生。
 
而父母就是移动的教材,父母和孩子的每时每刻都是潜在的早教时间,父母要把早教天衣无缝地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吃饭、散步、无聊的时候,都蕴藏无限的早教机会。
 
比如多和幼儿交流,可以更好地刺激语言的发展;
 
比如等车无聊的时候,和孩子游戏,或有意识引导孩子观察花草树木;
 
比如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叫孩子记住车位,返回时自己找车;
 
比如随时携带一本书,有机会就读给孩子听;
 
比如叫孩子自己发明一个游戏。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错过了。

 
时时是早教之时;
处处是早教之地;
人人是早教之人。
 
早教并没有那么难,难的是父母要保持儿童的赤子之心,和孩子一起玩,一起互动,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
 
父母从小就要打造学习型家庭,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这会让孩子感觉到生活就该这样,学习是快乐有趣的。
 
最好的早教一定发生在家里!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哦        

家庭早教老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