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常识

华阴老腔一声喊(当华阴老腔“一声喊”之后)

华阴老腔一声喊
虽然文化的传承不应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原样性保存,也并不拒绝与多种形式的结合,但是,文化的真正魅力并不是一时的噱头与轰动,而是与产生文化那方土地上的生命之间长久以来不绝如缕的文化的联系。

虽然华阴市政府重奖老腔无可厚非,但为什么“重奖”一定要等到在央视春晚“一声喊”之后?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老艺人们原汁原味免费培训百余人的实质性传承工作远远不及这场混搭性的表演。这就从侧面可以看出作为地方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他们重视的是老艺人对地方的宣传多于他们对本地文化实质性的传承。

或许当你再次听到某某腔“二声喊”“三声唱”的时候,这种对传统文化带有装裱式的处理方式就丧失了它原本能够带给你的震撼与新奇。

  央视猴年春晚的《华阴老腔一声喊》应该是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作品之一。这个将华阴老腔与摇滚乐融合在一起的节目,的确给人以不一样的视听效果。在一个作品中,同时看到了戏曲与摇滚的杂糅,农村与城市文化的融合,民间老艺人和时尚摇滚女歌手的合作,给万家团圆的日子注入了力量、激情以及声响上的震撼,也似乎与传统节日的鞭炮、唢呐一样,带给人们相似的视听体验。
  华阴老腔本是明末清初的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属于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它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因此叫华阴老腔。华阴老腔是当地大户张家的家族戏,而且传男不传女。它只需五人就可撑起一台戏:签手(指挥皮影)、副签手、前首(主唱)、后台、板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剧种里,生旦净末丑却一样也不缺,不过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担纲。音乐唱词常用有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均以上句和下句相结合的基本结构形式。其中伴奏乐器均由手工制作而成。月琴、板胡、大锣、马锣、引锣、战鼓、惊木、干鼓、梆子、钟铃等乐器全在五个人的掌控下完成,每个人必须熟悉自己的职责,并且都有归属的称呼。华阴老腔以其特殊的风格被列入了2006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正是这样一种极为地方、小众且区域性极强的表演形式,在经过央视春晚这个大舞台的表演,让华阴老腔为华人所熟知。当华阴老腔那“一声喊”过后,它将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老腔皮影一贯是家族传承的方式。诸多清规戒律让它仅限于华阴张姓家族中留传。除非至亲,一般人不准入班,既已入班,不准再搭其他班社,剧本绝不外传。这无疑大大限制了它的传播范围。所以时至今日,它依旧仅保留在华阴境内。而之前在话剧以及电影《白鹿原》里也出现老腔,民间老艺人张喜民也曾在央视综艺节目中唱过华阴老腔,那种源自胸腔的嘶吼,那种苍凉古朴的“西北风”当时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但并未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因为乐器伴奏、歌词和表演形式等方面创新味道不足,“原味”的华阴老腔容易让人产生“不好接受”的距离感,甚至是“有点陈旧”的感叹。通过央视春晚这种形式的出场,加上时尚的摇滚包装,在这一层面上,让大家都了解这样一种古老的文化,关注了这样一种文化形式,无疑这对于文化与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让广大的观众视线聚焦到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从这一点上来看,毫无疑问具有重要意义。
  从艺术作品角度来看,《华阴老腔一声喊》这种混搭式的风格或许从作品本身来看给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然而,回归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华阴老腔本身来看,或许这种做法又会带来很多的尴尬。作为区域性文化,这与本地的文化土壤有着密切关系,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整套的表演程式、规范以及文化禁忌。作为一个节目,却必须突破这种限制。而这种打破原有的表演规程与禁忌的文化与原生形态的文化依然相去甚远。并且通过央视春晚进行放大,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原有的文化色彩与内涵。然而,当华阴老腔火了以后,在中国许多具有特色文化品类的地方,或许这种土洋相结合的方式为他们宣传本地文化遗产提供了方式借鉴。或许当你再次听到某某腔“二声喊”“三声唱”的时候,这种对传统文化带有装裱式的方式就丧失了它原本能够带给你的震撼与新奇。
  虽然文化的传承不应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原样性保存,也并不拒绝与多种形式的结合,但是,文化的真正魅力并不是一时的噱头与轰动,而是与产生文化那方土地上的生命之间长久以来不绝如缕的文化的联系。
  正是因为央视春晚的那“一声喊”,华阴老腔被人们熟知。作为文化持有人所在地的华阴市于央视春晚后的2月15日为华阴老腔艺人颁发了30万元奖金和“突出贡献奖”奖状,并为张喜民等老腔艺人颁发了荣誉证书。在华阴市人民政府的网站上以最显眼的粗体文字发表了题为“华阴市委市政府重奖‘华阴老腔’ ”的报道。在报道图片中,老腔艺人佩戴着大红花坐在了前排。政府的这一举动的确为这些朴实的农民带来了不菲的实质性经济收入,以及从官方的角度对他们长期以来坚守传统文化的行为予以了肯定。在政府的官网上不仅报道了“荣登春晚”的事实,还报道了老腔艺人在多年来“不畏艰辛,迎难而上,创造性开展工作,并结合实际,贴近生活,新编新排了许多新剧目,开展了两期免费培训班,培训学员达百余人,切实做到了华阴老腔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虽然华阴市政府对老腔重视无可厚非,但是阅读上述文字后我们不免产生思考,为什么“重奖”一定要等到在央视春晚“一声喊”之后。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老艺人们原汁原味免费培训百余人的实质性传承工作远远不及这场混搭性的表演。这就从侧面可以看出作为地方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他们重视的是老艺人对地方的宣传多于他们对本地文化实质性的传承。
  当央视春晚的华阴老腔那“一声喊”渐渐远去的时候,其实所有人都希望传统的、不加任何修饰的“砸板凳、挂烟袋”那种带有农业文明的,风格上带有野性、让人在血脉喷张的老腔能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然而,我却认为,华阴老腔最重要也最可贵的是民间艺人在表演上传达给我们的“精气神” 。如果在文化传承之中,由于外界的行为伤及了他们最本真的“精气神” ,即使他们再使劲砸板凳,或许也砸不出观众的喝彩声了。

华阴老腔一声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