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生活常识

逝者如斯夫的意思(读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夫的意思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英雄的黎明 喧喧?-?歌曲合辑 注:该系列文字是为预计明年在音频平台推出的“中西古今艺术哲学”通俗讲稿所作的读书随感,须特别声明的是,它绝不是未来讲稿的实际内容。作者:王冠(思想理论、文艺评论、展览策划、诗歌与绘画)1.中国美学绕不开儒家。?提到儒家,映现我脑海的是那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文辞带给我的美感远胜过广受赞誉的“吾与点也”。它传递出人被赫然抛到有限时空中的感受,茫然、悲凉、无奈,那么,请快去用这即将消逝的时光多做有意义的事吧。?如果这是美的,它无疑属于精神的境界美范畴。但儒家思想中属于美学的部分与我偏爱的这句无关。儒家思想追求的超越感官的美,指道德美或叫心灵美,它是善与美的结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细想下来,真善美三者中,善与美更能映现出人性特质。“真”无论就“真实本能”还是“实事求是”而言,都不为人类特有。比如,动物就比我们活得真实,饿了吃、饱了睡、看见母的不顾环境与条件就把身子摞上去,全无世俗眼光的障碍,够本真吧?而机器则在说实话方面远超人类,再实在、一根筋的钢铁直男在计算机面前也是口不对心的。因而,唯“善”是人类才有的追求,伦理意识、道德准则、廉耻心和羞愧感,会在不经意间偷偷荡漾、于心中泛起涟漪,即便再坏的人也会于一生中的某刻产生为善的欲念。此外,就是“美”了,很多草原、海洋生物都长得美,一身大花、骚得不行,但那是上帝的功劳,在生物界唯有人才有创造美、欣赏美的需求和能力。“善”与“美”是真真的以人为本!?本文要讲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四位大神都是这种善美结合的美学观的支持者。2.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仁”是通过情感与理性共同认识到的,在社会的组织形式层面就反映为赋有规范的“礼”。孔子提倡的“仁”是很现实、很实际的,所谓“亲亲”就是要更爱与自己血源亲近的人,以此向外类推。如果都能做到,整个社会就会织成一个“爱有等差”“爱有亲疏”的和谐大网。“里仁为美”就是说当你的心灵处在仁爱层面时,那种感受就是最美的。孔子因而是中国社会提倡美育的第一人。?“仁”或“善”可以看做是人的心灵内容,而“美”则相当于它的表现形式。当心灵到达了“仁”,言行自然就会遵守“礼”的要求,所谓“克己复礼为仁”,美的表现也会相应出现。反之,“礼”的形式必然要以“仁”为初心,而“美”的形式如果没有“仁”与“善”的心灵内容也不是真正的“美”。以内容与形式看,二者必须高度和谐,和谐了就是“文质彬彬”。?孔子在诗歌与音乐上的鉴赏力应该不低,否则就不会破天荒地看出美与人性塑造之间的关系。他必是感受到了艺术实际的美好,发现这与他在伦理上的觉悟是相吻合的。孔子曾在听见《韶》乐后,三个月对肉味毫无兴趣。可见他是将生理刺激与艺术审美分开看的,这很高级,美离不开感官,但也绝不是感官刺激之本身。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作为儒家审美的最高标准,这是一种“和”的状态,儒家思想中充满了对事物两分后必然指向两极的主观调和,这与中国文化注重事物的流动与转化有关,当达到这种状态时,无疑就是最美的,也是符合仁的。电影《孔子》中周润发饰演的孔子形象。在对待学习知识的问题上,孔子也将美感融入进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就是精神愉悦,学习关于“仁”的知识,唯有到达“美”的感受时才最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则是将伦理追求与对大自然的审美感受结合在了一起。?此外,在审美上孔子还提出“兴”“观”“群”“怨”的范畴,其中“兴”是中国文学审美上的重要概念,大意指使人振奋,没有“兴”的艺术手法与审美感受就没有中国的诗歌美学。?孔子将“礼”和“乐”结合在一起成为“礼乐”,即用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承载道德与政治内容,它基于对人性规律的发现,一种美好的感受可以将人引向另一种现实目的。蔡元培曾指明中国虽没有全民信仰的宗教,却是以“美育代宗教”,实际就是用美感来完成道德目标,以此建构政治上的和谐统一。这个看法极准。3.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孟子最重要的意义是将孔子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及政治抱负,定义在了“性善”与“仁政”上,这便将儒家思想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孔子从未提出性善论,人性在孔子那里是复杂的,他甚至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认为好色的人远多于爱德的人,这无疑是对的。到孟子这里,“性善论”的提出则进入了极端的空想阶段,孟子对此的论证诸如人天生就有不忍之心所以就是性善,水往下流就犹如人性是善的等等,在稍具独立思考的人看来并无说服力。?纵观人类文明,很少有像孟子这样提出性善学说的,性本私、性本恶、性本无善无恶等似乎更符合常识。所以,孟子的设想与其说是一种求真的定义,莫如说是一种对善的倡导,一种伦理追求的价值取向。即便不是一开始的“性本善”也必然是后来的“性向善”,总之人就是要“善”。在没有宗教指引的国度里,圣人的话成为无数士子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取向,孟子的精神着实引领了之后一千多年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追求。?“性善”表现在政治实践上就是“仁政”,反之“仁政”的伦理基础就是“性善”。正是因为人性本善或人性必然向善,所以统治者就要顺应这种人性,当你的行为符合仁义与善的时候就能获得更多支持。因此,不要总想着“利”,只要践行仁义就够了。在战国乱世中,孟子是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他像孔子一样也被讲究实际的君王、政客们无情冷落了。孔夫子旧书网上出售的旧版《孟子》。今天回溯性善论和仁政主张,会发现其中比较致命的问题。就是除非你是像孟子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否则,不承认人性本私或本恶的本质性意义,一味地出于理想宣扬仁与善,就会导向它的反面。性善论既是极少数如孟子这样拒绝言利者的高尚追求,也是蒙昧大众的一剂温良毒药,乃至自我扭曲的不见血的兵器,它也为擅于钻营者在人情、善良、义气等高大上概念下创造了太多牟利的空间。但是无论如何,对孟子而言“仁政”与“性善”都是必然的追求。为此,孟子在美学上提出了“充实之谓美”的人格美主张,当你把仁义道德真实灌注于身心之中,就会产生由内而外的美,这实际上还是在讲善与美的统一。?孟子极其注重主观的道德修养,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气”在孟子之前,于《老子》和《管子》中都指的是客观物质,是中国人眼中的世界最小组成单位,类似于现代人观念中的气体。但在孟子这里,他将其当做了主观意识看待,客观的物质现实与主观的精神意识都是由“气”组成的,意识也是一种真实存在,它必然也是以“气”表现的。变动不居、神秘莫测的“气”于是贯穿了主、客体世界。此后,这个“气”便成为了中国美学与艺术中非常重要的范畴,著名艺术理论家谢赫为中国绘画定下的总基调便是“气韵生动”,“气”是第一要义。荀子塑像。4.儒家思想再之后的重要传承人是荀子,他走向了孟子的反面。孟子是高度唯心的,荀子则是唯物的。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则直接了当地说人性本恶。?在荀子的观念里,天和人是分开的,各有各的规律,不能混为一谈。天也就是大自然,它没有意志,冷漠、客观;但人是有意志的,有目的、有价值;我们可以在了解大自然后,充分利用它为我们服务。从科学角度看,这是无疑是一种进步。?在讨论人性的部分,荀子认为人的天性就是自私狭隘、好吃懒惰、见色起意,这才是真实一面。但也别急,荀子毕竟是个儒家学者,他并不选择就坡下驴、破罐破摔,而是主张在认清血淋淋的真相后,向它的反方向使劲用力。性恶虽然真实,却也非常低级,我们一生的努力就是要离开这种低级的真实,人为地用伦理道德改造它,去遵守礼仪规范,把它变得“伪”起来,这样的人生就有意义了,社会也和谐了,“美”紧跟着就出来了,正所谓“无伪而性不能自美。”荀子的美学观在这样的认识结构中应运而生,其不过还是儒家美育的老生常谈。影视剧中的李斯形象。荀子挺给力,他实实在在地揭露人性,实实在在地提出改造方案,又实实在在赋予这种改造以“伪”的实质。荀子培养了两个著名的学生,秦朝名相李斯和法家思想家韩非子,两个人都是狠角色,不像老师那样的自我拧巴,他们要将性恶论贯彻到底,充分利用人性弱点、以权术驭人帮君主实现权力欲望。在实在人荀子的间接指导下,法家思想也成为了先秦最坏的思想。他们在心里将人等同于坏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后来的阳儒阴法、外儒内法则是统治者们看出了法家权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儒家又可以成为道德的理想招牌。根本上是卑鄙、诡诈、牟利,外表还需将仁义道德拿来伪饰、周旋、调和,这套当婊子、立牌坊的技法也成为后来中国人所谓“成熟”的处世之道。于是,在儒家仁义孝悌、重农抑商等观念干预及法家的淫威之下,关于“利益”的问题从未在封建社会得到过公开、公正的讨论,自然也就提不上现代人追求的公平了。?将儒家思想推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推手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天人感应”等主张,董仲舒的美学是建立在“天人感应”基础上的各种礼仪和教化。我着实不喜欢这个人,对之后的儒家思想及其美学规范也无感,就这样一带而过吧。在两千多年的喧嚣中,真正的儒者是孤独的……5.儒家是中国读书人的理想主义长河。它比道家思想多出一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也比自由、民主、科学的西方普世价值多出一份委屈乃至扭曲。在两千多年的喧嚣中,真正的儒者是孤独的,不被利用和歪曲的儒家最高理想其实从未实现过。?儒家美学无非就是善和美的统一,一种调和后的美育教化。这种美学在今天看来平平无奇,显得迂腐。但于我而言,却因阅读儒家典籍感受到了另一种美,就是开篇提到的孔子在泗水岸边感叹的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啊,无论理想多么艰难,青春又多么短暂,这个世界都值得停留,值得我们前赴后继。近期文章(轻按点击)系列读感:读感|万物皆齐,不自由他骑牛向西,去自杀……古希腊至中世纪美学思想(文章链接)思想:窸窸窣窣的蝉声诗歌:诗选(2016-2019)影评:“看”杨德昌的《恐怖分子》电影《小丑》与苏轼诗词之外的第三种“绝望制作”刘慧芳到巧巧:中国女性纪念碑的嬗变——《江湖儿女》影评艺评:停顿、尸或者花——兼祭黄永砯伤害方式与身体道场——郑金岩&谭勋双个展的另一种书写作者简介王冠,1986年出生,200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曾辗转祖国南北任职于各种文化创意类企业。文化活动包括:思想理论、文艺评论(文化随笔)、诗歌、绘画、展览策划等。著有论集《野生秩序:艺评与哲思文集》、杂文集《不是不》、随笔集《我在我的周遭》、诗集《幸福的假山》等多部作品。曾参与策划第六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一个人の思想山川不一样的理想国

逝者如斯夫的意思相关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