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生活常识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年轻人该何去何从)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你不一定要点蓝字关注我的

(本文图片使用遵循cc0协议)

王蒙是当代文学史上特别了不起的作家,去年他就被习主席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第一次读王蒙,我选择了他的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作为切入。 读的过程中,我感觉他在保持文笔细腻逼真的同时,糅合了口语词汇,显得平易近人,又在情节构造方面体现出独到的功底、深刻的思想。 很多教人写作的书都要求删去形容词、副词,多用有力的动词,我看过的就有史蒂芬·平克的《风格感觉》。但是王蒙不一样,他反着来,这样的词他在小说中运用了很多。 譬如这段:刘世吾机械地点着头,看也不看地从那一大摞文件中抽出一个牛皮纸袋,打开纸袋,拿出林震的党员登记表,锐利的眼光迅速掠过,宽阔的前额下出现了密密的皱纹。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标粗这些副词、形容词一经出现,一个办公室官员的形象马上栩栩如生浮现眼前。我第一次见到把形容词、副词用得这么出神入化的小说。 在我看来,小说题目中的两个词,“组织部”和“年轻人”就是小说的文眼,小说就是以官僚团体和年轻个体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冲突为中心,以主人公“年轻人”林震的所见所闻所为作为线索,搭建起一张跷跷板,或者说呈现了一场拔河比赛。 组织部一方象征着单调乏味的官僚主义。
年轻人林震在进入区委会组织部后,前前后后遇到几位领导干部,有喜欢打官腔的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实际上思想并不“常新”的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答话时敷衍了事的工厂组织委员魏鹤鸣、喜欢下棋很少管理工作麻袋厂厂长王清泉,他们四个人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官僚主义作风。 这在韩常新的行为举止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韩常新是一个老练的官僚主义者,他下麻袋厂调查的时候,对于厂里先进工人攻坚克难的过程,他“听都不要听”,说明他认为这些实际上很重要的东西根本不重要,最后在报告上笼统概括地把一切成绩都归功于党的领导,一点都不责任。 当林震问他,这些概括性原因用来总结厂里的捕鼠工作不也可以吗,韩常新沉着地笑了,他笑林震不懂“行”,他说:“那可以灵活掌握嘛……”这“沉着”的笑容让人心头一跳,它说明这样干的远远不止韩常新一个人!也许韩常新的前辈是如此,他自己就是这样被教导着一步步过来的,韩常新周围的人也默认了这种官僚主义作风,现在他还要把这种做法继续传递下去。 王蒙三言两语就道出了林震所面临的体制问题之严重。年轻人林震该何去何从? 小说中,年轻人往往象征着充满活力、富有改革精神的新生一代。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里有三类年轻人。一类是曾经的年轻人赵雅文,甚至包括刘世吾;一类是新来的年轻人林震;还有一类是活泼天真的孩子们。 赵雅文就是林震的前车之鉴。从她对林震诉说的话语可以看得出来,她也曾反抗过这种官僚主义,而反抗的结果是失败。她这样说:“刘世吾、韩常新还有别人,他们确实把有些工作做得很好。他们的缺点散布在咱们工作的成绩里边,就像灰尘散布在美好的空气中,你嗅得出来,但抓不住,这正是难办的地方。” 你可以打倒一个人,却无法打倒无处不在的尘埃。 就像单纯热情的林震为组织部带来新时代的清新气息,私自同意魏鹤鸣发起一场工人座谈会,希望能解决王清泉玩忽职守的问题,反而受到了一次严厉的批评。 而孩子们则是未来的希望。
往年这个时候,林震就会带着活泼的孩子们去卧佛寺或者西山八大处踏青,在早开的桃李与混浊的溪水中寻找春天的消息。区委会的生活却不怎么受季节的影响,继续以那种紧张的节奏和复杂的色彩流转着。
他们是年轻而充满生命力的,而组织部则是缺乏色彩、单调沉闷的,小说采用对比手法,这句话象征着新生自由生命和陈腐官僚主义的碰撞。 最后,林震坚守内心的纯洁热血、进步原则,向高一级领导汇报了刘世吾和韩常新在厂长上互相推诿的问题,最后,他在心里摈弃了以前单打独斗的想法,希望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当他被区委书记周润祥叫去办公室,小说在他的敲门声中收束,留下一个悬念:成长后林震的反抗会成功吗? 通篇看下来,小说虽然思想上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它对人、对组织部的内在消耗,有它犀利先进的地方,但是和当下的观念冲突不大,并没有在我内心引起怎样的震撼,更多的是让我有一种对官僚风气的反问、思考,这种反思在当下也并不过时。 官僚主义只是表面,人性本身才是本质。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人民文学出版社) 刘世吾每说一句话就要咳嗽一声,这很有官僚干部的特点,也很符合群众心目中的一个干部的形象。他之所以满口高大上的理论,也是因为这样说话会增加他的威信,更能使人信服。摆出官架子等于能服众,培养出这种口气其实不足为奇。 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说:“话语即权力。”刘世吾的话语实际上是一种人性中权力欲的表现。然而刘世吾掌握了权力,却在庸碌的生活中消磨掉了自己的意志,就比如麻袋厂厂长搞形式主义的问题。组织部明明对这件事了如指掌,可却偏偏不解决,硬生生拖延了五年,直到年轻人林震的到来才有所改观。 可悲的是,刘世吾从前其实是个理想主义者,还在游行中受过伤,也就说,他也曾是个和林震一样满怀理想、富有锐气的热血青年,甚至和初来乍到的林震一样热爱读书、热爱文学。这样一个曾经被文学洗礼过的灵魂,却在组织部里慢慢钝化,成为自己曾经讨厌的、“成熟的”、官僚主义的一员,变成年轻人的阻碍,变成“组织部”。 这样,这本小说就让我想起曹禺先生的戏剧《雷雨》。其中周朴园、周萍、周冲三人的命运,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刘世吾会不会也是这个故事里赵雅文、林震的前身,让这个故事在王蒙如椽大笔下,变成一个悲剧官僚主义灵魂宿命般的轮回呢? 当我了解到这篇小说发表在1956年,发表在一个几乎没有任何作品可以表达共产党的干部也有阴暗面的年代,并使王蒙于此年被划为“右派”,我顿时被震撼了,心中对王蒙涌起一种钦佩——他拥有一个成熟作家的深刻笔力、敏锐洞察力和挺拔坚韧的良知、勇气。 小说的最后,当我看到,林震把改革组织部官僚主义作风的希望,寄托在更高一级的领导干部身上,我脑海中不禁升腾起一个疑问:组织部的现状会得到改变吗? 一种可能:不会。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不止林震一个,赵慧文也是其中一个,却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她不是没有试过冲破官僚主义等种种弊端,但是生活都给了她失败的答复。林震很有可能是下一个赵慧文,乃至刘世吾。 但是,从作家起名用意的角度来看,“震”有震动的意思,林震的努力产生了效果,他让不负责的厂长王清泉终于走人了,对组织部有一定的震动,组织部的官僚主义作风说不定能从林震这里发生改变。 王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一个希望被留在了潘多拉魔盒之中。
读句时刻

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

——作家,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给青年诗人的信》

往期回顾
《彷徨》| 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诗学》| 亚里士多德看文艺
《沉默的大多数》| 变得善良有趣理性一点
《理想国》| 你会选择正义吗?
《雷雨》丨命运轰轰,徒叹奈何
透过《野草》看鲁迅 | 读《野草》

你“在看”我吗?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