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端午节是怎么样来的?(端午节有什么讲究呢)

网友提问: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有什么讲究?

优质回答:

谢友邀: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自古说法很多,且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一直延续下来。

但本人通过上学时学的课文,和一些古人的诗词中看到的多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比如,

年年端午风兼雨,

似为屈原陈昔冤。

宋…赵奢的端午三首。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唐…文秀的端午。

但夸端午节,

谁荐屈原祠。

唐…褚朝阳的五丝。

这些诗句都与屈原有关联,至于更深远的知识,本人才疏学浅,不得而知了。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端午是在农历五月五日,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屈原生于战国时代,忧心国事,楚王却忠言逆耳,屈原心灰意泠,于公元278年五月五日抱石投河自尽。后人为纪念他,便定该日为端午节,除了取五与午谐音相同外,五月亦是月建午,所以称为端午节。主要习俗有吃粽子,洒黄酒,插艾蒿,菖蒲,赛龙舟。

粽的来源是屈原投海自尽,人民为免其尸体在河中被鱼虾蟹等吃去,用竹叶札一些米,煮熟后投入河中,使河中动物有食物饱肚,便不会吃屈原的身躯了。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到了唐代,粽子是名食了。端午佳节,家家吃粽子。

洒雄黄酒,古时,每逄端午节家人团聚,爱饮杯雄黄酒,或在屋内洒一些雄黄酒,或涂在小孩耳,鼻,额或脸上,避蚊虫,驱赶瘟疫毒气。

插艾蒿,菖蒲等驱邪避瘟等功效,

赛龙舟,是端午节祭祀项目,相传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揖拯救”。其声势浩大壮觀,情景动人。网图。

其他网友回答

很快就要到今年的端午节了,要说现在提到端午的民俗,可能很多人能够想到的也就是吃粽子,或许还有划龙舟了吧?难怪现在网上都将端午节叫做“粽子节”呢。实际上,端午节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间节日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从传统上来说是有着非常丰富的节俗内容的。这些年也不独是端午,很多传统节俗都在逐渐的式微。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有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缘故,也有着宣传和保护方面的问题。但总之,传统节俗的流失是件很可惜的事情。所以,今天咱就写了这篇小文,跟大家一起来整理一下,看看除了粽子、龙舟之外,还有哪些有趣的端午民俗吧。

一、端午节的避瘟保健习俗

说到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诸如祭祀先民啊,图腾崇拜啊等等。但不论哪一种说法都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端午作为一种节日的兴起,与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毕竟所谓民俗,首先得是从民间的生产生活中萌芽的。而端午节所在的五月,在我们先民的那个年代,无疑不是什么“好日子”:一方面在农耕地区,这个时期在很多地方都正处于农忙的高峰期,劳动强度非常大;另一方面这个时间开始进入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期,高温本就难耐,再加上蚊虫叮咬疫病频发,所以在先民的记忆里,这个五月可不是什么美好时光。故农历的五月,在过去也有“恶月”的称呼,而端午这天(五月初五)被认为是阴阳交感,是恶月中最糟糕的“五毒日”。所以在端午的各种节俗中,避瘟保健的内容实际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节俗有很多流传到了今天,不过其背后的内涵已经悄然改变,毕竟避瘟保健这事儿,对先民来说是有着切身的需求的,而对今天的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基于传统的文化记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端午节的保健习俗在今天不太出名的重要原因。

说到端午的保健习俗,首先就是对各种植物和矿产的应用了,毕竟这是先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最容易入手的保健材料。这些植物包括雄黄、艾草、菖蒲等,此外在一些地区还有葫芦、葛藤等植物的应用。

这些植物、矿产的使用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雄黄,最著名的当属雄黄酒了,先民认为雄黄酒有解瘟疫,驱五毒的功效。《白蛇传》里面的白娘娘就是因为喝了雄黄酒才现出原形的,这也成了关于雄黄酒最著名的民间传说。

而对于艾草、菖蒲等植物,最常见的做法则是将它们插在门窗上。这些植物通常都有着比较刺激性的气味,被认为可以起到驱蚊祛毒的作用。同时,人们也会将这些植物做成各种可以随身携带的手工艺品,比如各种香包以及艾虎、艾人等等,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本身,在一些地方也成为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对于雄黄、艾草等物的使用,在不同的地区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习俗。比如有些地方会将雄黄、艾草等物熬在一起,用汁液为小孩涂抹在额头、手心、鼻翼或身体的其他部位;还有的地方会用艾草、菖蒲等植物煮水,为小孩擦拭身体,以期能够起到驱除蚊虫的作用。

除了这些矿产和植物之外,还有一些服饰方面的风俗也体现了人们对避瘟保健的愿景。这其中五色绳是端午民俗中最常出现的“节日元素”,很多的饰品都是用五色绳捆绑的。比如在今天北方的一些地区,在端午节这天会有给小孩子穿黄色五毒衣、五毒鞋,系“老虎褡裢”,这老虎褡裢就是一种用塞满艾草等各种植物的小香包、布老虎等物以五色绳串起来的手工艺品。再比如在有些地方有端午节带五色手链、长命锁等饰物的习惯。

当然,说到祛病,首要的还是各种药材。所以在端午这天,很多地方都有“采药”的习俗。端午采药必须在午时午日,也就是端午这天的正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大约是觉得这个时候阳气最盛,采来的草药效果最好吧。端午采药的习俗甚至传到了海外。比如在今天的越南地区,端午当天正午采药就是重要的习俗,当地人认为这个时候采的草药晒干后,对治疗外感风寒、阴虚等特别有好处;而日本地区则将端午采药称为“药狩”,也是当地端午节的固定项目。还有人在端午这天会集中捕猎蟾蜍,提取蟾酥作为治疗天花的药物。所以北京俗谚有:“癞蛤蟆,活不过五月五”的说法。

二、端午节的家庭人伦习俗

和睦家人之间的关系,强化血缘之间的联系,这是许多中国传统节日中都有的一种要素,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上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自然也有着这方面的风俗。

对于祖先的追思与尊重,是我国传统上家庭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许多的节日民俗中,都有着祭祀先人的风俗,端午节同样也有。不过,关于家庭人伦方面,端午节还有着更具特色的节俗内容,那就是对家庭中的女性,特别是未成年女性的各种关照。

端午节这天,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女性有戴石榴花的习俗,据说有辟邪的作用。而在明代的北京地区,在端午节这天要把家中的女儿漂亮地打扮起来,带上石榴花簪子,故端午节也有“女儿节”的别称。清末民初北京最为流行的唱本《百本张岔曲》中写出老北京端午节和女儿节的概貌:“五月端午节街前卖神符,女儿节会把雄黄酒沽,樱桃桑堪,棕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开端树,一枝枝艾叶菖蒲悬门户,孩子们头上写个‘王’字,姑娘们鬓边斜替五色绫蝠。”而在南方的一些地区,端午这天也是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有些地方还要带上未成年的孩子。

端午节对女儿的关注也传到了海外,比如日本的鹿儿岛地区,在端午这天母亲要背着不满一岁的女儿跳被称作“幼女祭”的圆圈舞;朝鲜地区也有将端午节称为“女儿节”的习俗,这一天也同样是出嫁女儿归宁的日子。

除了对家中女性的关照之外,传统的端午习俗中还有一种已经失传的节俗:吃枭羹。枭是一种和猫头鹰类似的鸟类,相传这种鸟在幼鸟长成之后要吃掉雌鸟,故被先人们称作“不孝鸟”。当然,据现代动物学家研究,这纯粹是一种传说,枭形目的鸟类并没有食母的习惯。不过,由于背了这口“不孝”的锅,所以一直到明清时期,每年端午节都有枭被捕捉并制成羹来吃。吃“不孝鸟”成为了人们表达对“不孝”这种行为的痛恨的一种仪式。近代以来,或许是因为枭这种鸟本就不太常见吧,枭羹这种食物也就慢慢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猫头鹰因为背了“不孝”的锅,被吃了几千年

参考文献:

张勃、荣新:《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山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萧放:《端午节俗的传统要素与当代意义》,《民俗研究》2009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