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陆游是一位怎样的人(谈一谈陆游是个什么样的人)

网友提问:

请问大家陆游这个人的生平大致如何,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优质回答:

二帝被擒蒙耻羞,

仁人志士报国仇。

平生仗剑豪气在,

怎奈英雄竟白头!

其他网友回答

漫漫千年,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无数璀璨的诗人。谈及诗歌,或许人们最熟知的是李白、杜甫,但并不会有人忽视陆游。大家或许不了解陆游的生平,但绝对记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记得”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心痛苦楚;记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哲思。人们大多了解他的诗歌,但对他的生平经历并不熟悉。

陆游的人生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诗风变化历程与人生经历大致重叠。每次谈到陆游的人生经历时总是想到蒋捷的那首虞美人,当然,放翁并没有那种悠然听雨的闲情逸致,但那种经历的心境确相似无疑。

陆游的人生三境界

第一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鲜衣怒马少年郎,悠然缥缈歌楼上。忽闻楼外雨声落,欣喜好雨及时来。而少年时的陆游亦有 此种心情,英豪骄气,才华横溢,恨不与天比齐。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他的父亲、祖父皆为宋代官吏,深系国事。他出生的第二年便是那场靖康之变,在他幼时,家人每每谈及国事,便心痛龇牙,恨不能匹马北伐。故而少年时候,陆游心中便有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豪情壮志,从此爱国的热情便在他心底点燃。在家庭上他娶妻唐婉,夫妻二人琴瑟和鸣,恩爱缠绵。然好景不长,唐氏不得翁姑喜欢,他们两人被迫分离,陆游再娶,唐婉改嫁。不久之后,唐婉郁郁而终,唯留沈园钗头凤让世人唏嘘不已。而于仕途科举来论,陆游本身才高常人,故其临安应考,省事第一,然因他名列秦桧孙子之前,再加他喜论战,故被除名,直至秦桧去世,陆游才得到起用。虽经历了种种挫折,那个心怀家国的少年人却依旧热情不改,系念北伐。

第二重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似乎到了这个时候,人生才开始起航,羁旅他乡,或为人生经历,或为仕途前程。陆游此阶段也是身处异乡,然而他的心情无疑是激动而又兴奋的,此后余生他无数次怀恋这段在南郑军中的日子,而这段军旅生涯无疑让他的诗歌更进一步。在这巴山蜀水之中,他获得了很多。正如清人赵翼所说:”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瓯北诗话》卷六)汉中是当时的军事重地,而在此地为官,无疑是了却了陆游多年的心愿。他身着戎装,脚踏良驹,走遍关中各地,在这里他听到的是边塞胡马萧萧的声音,他听到的是刁斗笳鼓之声,他看亲见了北伐的战场,看到了士兵的英武,在南郑的军旅生涯中,他留下来许多慷慨之歌,剑南诗稿的成名亦在此。《金错刀行》(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关山月》、《老马行》等名篇写于此时。然好景不长,主战派的衰落,陆游本人的性格使得他数次被罢,致力北伐,一统南北的理想自此破灭,诗人心中郁愤,久久不能平息。(蜀地似乎有一种灵气,很多诗人都在此地达到了自己诗歌的高峰,如杜甫,如陆游。)

第三重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人生白首,似乎一切皆已消散,忘记也好,铭记也罢,终究是了了。而此时的陆游正处于记与忘的矛盾之中,他已经无力改变朝廷议和的倾向,然统一的梦想一直处于心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晚年隐居山阴老家,与农夫农妇为邻,直至去世。所以,他在这一阶段完成了更多的农村日常生活题材的诗歌。如《游山西村》。

后世评价:”爱国家”?”书生笔”?”清闲者”?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这是梁启超在读完陆游诗集后所作的评语,千年而来陆游给世人的印象似乎一直是一个哀哀老者,拄杖弯腰,喃喃不忘北伐。每当国家危亡之时,陆诗总能给予世人力量,或许正是如此,他的爱国诗才会深入人心吧。然钱钟书先生对此并不认同,他在《谈艺录》中说”放翁谈兵, 气粗言语大,偶一触绪取快,不失为豪情壮概。顾乃丁宁反复,看镜而频叹勋业,抚髀而深慨功名,若示其真有雄才远略、奇谋妙算,殆庶孙吴、等侪颇牧者,则似不仅’作态’,抑 且’作假,也。”而且论陆游”自负甚高,视事甚易”、”文士笔尖杀贼,书生纸上谈兵”,对他的爱国诗进行了一定批评。在笔者看来,陆诗中的爱国诗还是有很多牵动心弦,振奋精神的诗篇的,如”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若尽视为书生纸上,未免不公。但由于陆诗太多,有些情感题材难免重复,所以有时会给人一种情不甚衷的感觉。至于清闲者的说法,则主要是因为,其晚间居山阴二十多年,集中有七为日常生活的描述,故有人认为陆乃清闲者。

其他网友回答

陆游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评价便是“爱国诗人”

陆游出生于北宋末年,在父亲陆宰携妻入朝述职的淮河舟上。故唤名陆游。从此开启陆游郁不得志的人生。

陆游出生第二年,金兵南下,攻破汴京,发生“靖康之耻”,北宋灭亡。陆宰扶老携幼,被迫南渡。绍兴二十三年,陆游进京考试,才华出众,文采斐然,力压秦桧之孙秦埙位列第一。因此得罪权臣秦桧,难入仕途。

直到秦桧死后,陆游初入仕途,福州宁德县担任主簿,不就调入京城。在朝期间,多有谏言,性格刚直,得高宗垂青,晋升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宋孝宗即位,陆游力谏北伐,恢复中原,不得重视,后来不久陆游被贬镇江府通判。后来陆游被弹劾,言其“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被罢官。

四年后,陆游再次出仕,任夔州通判,又过了两年,任职陆游南郑幕府,相谋收复中原之大计。提出《平戎策》。无奈此时当朝皇帝,偏安一隅,忌惮金人,全盘否定《平戎策》。此次经历也成了陆游一生仅有的一次亲临抗金前线。

次年,陆游改调四川,在四川宦海几经辗转,后结识范成大,二人成为莫逆之交。蜀中任职期间,陆游不忘北伐,多次上书建言,遭到主和派打击,一度被免职。此后陆游仕途生涯,不断在入仕与罢免中漂泊。

直到陆游七十九岁那年,国史编纂完成,陆游请辞,回到山阴老家,空叹北伐,遗憾致仕。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溘然病逝。

留下绝笔《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一生官运不畅,郁不得志。一心北伐,收复中原,却得不到统治者的认同。是可悲的。性格执拗,耿介刚直,在当时那个曲意逢迎,口蜜腹剑的南宋朝局中是不合时宜的,造成了陆游的悲剧命运。

其他网友回答

陆游又陆放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忠心爱国矢志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