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生活常识

柳袁照:一个懂爱敢恨的真正的老师有多少? ——我读杨林柯《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

一个懂爱敢恨的真正的老师有多少?
读完这本《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我迟迟没有动笔,这种情况我不常有。读书做摘记、写感悟,往往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完此书,我不仅仅在思考这本书究竟写了些什么?我是思索,透过这本书的文字,我要深入理解作者这个人:他的背景、处境,他的情感、情怀,即他的理念、理想,他把他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
放下书,我一边琢磨,一边于手机上漫不经心地翻阅朋友圈。翻阅许多美图,我眼睛停留在一张苏州园林的风景上,读图也能读出意蕴,我似乎有了写札记得感觉,于是我转发,并留言:“走出去,走进天地山水之中,走进来,走进内心世界之中。无人,有人,我们的境界就在那里。”突然,我有所感悟。杨林柯之前我不认识。前几天,合肥行知学校袁方正校长邀请我去给他们老师做暑期培训。到了那儿,遇见了王开东老师,王老师边上坐着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士,两人谈得正欢。经介绍,他就叫杨林柯。是陕师大附中的一位语文老师,当年“万言书”的当事人。一下子亲近起来,他的学校我去过几次,校长边团结是我2006年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31期重点高中校长培训班同学,一个忠厚实在的人。晚上,王、杨与我,三个人喝茶聊天。更多的是听他俩讲,谈教育、谈了一些教育不如人意的事件、现象。临走我们互加了微信,留了电话。杨林柯老师送我一本书,签了名,即这本《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本书说了些什么?鲜明的学生意识、人文意识、家国意识和忧患意识,它们是贯穿其中的灵魂。让我赞叹:一位普通老师知识面如此宽广,一个站在山顶上的人,视野穿过一切障碍,看山看水、看太阳看月亮、看风起云涌、看春花秋叶。他又是一个进入历史隧道的人,于历史的深处,以史为鉴,顺手拈来,谈古说今。读他的书,自然想起顾炎武说过的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担当精神,显现于杨林柯身上。教育的担当精神,何其重要?保护教育生态的安全,每个教师都有责任。他的“万言书”(《这样执着,究竟位什么——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以一颗坦诚的心,直面当下的教育,包括教育的乱象。教育很无奈、学校很无奈。有时社会、家长的舆论绑架教育、绑架学校。因而我们今天的教育面目,有时可恨可憎。是我们学校是非不分吗?是我们校长是非不分吗?是我们老师是非不分吗?不是,是我们实在无能为力。对方太强大了,然后,有一批人,如杨林柯,他们清醒、他们抗争、他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顶着压力,做一个教育的正直的人、善良的人。本书共有五辑,我最喜欢第一辑《爱是一所学校》,未看之前,我以为是泛泛讲学校的故事。其实不然,是讲自己与孩子们的故事。我被作者的用心、诚心、善良心、爱心所“震撼”。我不轻易用“震撼”一词,用得不恰当,给人有“夸张”、“做作”之感。而这里,非用此词不可。早恋、同性恋,这些棘手、复杂的问题,他非但不回避,还主动深入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之中,体贴他们、理解他们,进而使孩子们心服口服地被他润物细无声地引导,走出青春期的“沼泽地”。他说:“长大,是一个过程;爱,不是毒蛇猛兽,而是青春的权利和自由。控制不是爱,而是自私。教育不是强制,而是引导,要触发孩子内在的觉醒,使之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自己管理好自己。”(《爱是一所学校》)这样的话,人人都懂,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违背常识、违背正常的情感、违背教育的基本规律。杨老师却不。杨老师把语文课上成有“灵魂”的课。课前三分钟的学生自由演讲,虽然只有三分钟,对孩子们来说是表达观点、表达情感,裸露灵魂的“圣坛”。我看到了杨老师是如何地“呵护”它,是那样的虔诚。可贵的作文课,追求的是灵与肉完美结合的课,在那柔软的地方,杨老师始终与孩子们坐在一起。他心中有孩子,他爱孩子。他与孩子有故事,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平常却又那么感人。对照当下我们有许多名家、名教师、名校长,什么理念、理想、信念,要什么有什么,说起来头头是道,针砭时事,侃侃而谈。可是,就是没有孩子,说不出与孩子在一起地故事,那会是真正的教育家吗?如何让人不感慨?正因为杨林柯的“特立独行”,引起了少数家长的“恐慌”:语文课怎么可以如此上呢?语文课怎么能与高考试卷离开如此的距离呢?家长们直截了当,需要分数、分数、分数,除此之外,什么都可以放弃、丢失、遗弃。于是,家长向校长上访、提意见。于是,杨林柯似乎被逼地写了“万言书”,作为公开信表露自己。真是痛快淋漓,不吐不快。虽然过去了四、五年的时光,不过它所引发的“教育地震”,至今还留下震撼。深刻、犀利,入木三分。我面对杨林柯,,一派儒雅、斯文的样子,怎么也想象不出“勇猛的战士”,可以与他能挂上钩。一个敢爱敢恨的人,也是一个无奈的人:“我一时间陷人一个夹缝之中一边是一些学生以及家长的夸赞与”崇拜。一边是个别学生家长的排斥与‘上访’。我心里五味杂陈。”在一个几乎没有是非标准的教育时代,一个有良知的老师怎么办?“在教育产业化的大潮中,学校成了。服务单位。要让学生和家长满意,要让上级领导满意,教师们不仅要面对‘一仆二主’的外在尴尬,还得面对良心审判的内在羞愧,在‘让他人满意’和‘让自己满意’之间很难和解,经常得忍受内心的撕裂与痛苦的煎熬。”这是一个有自己价值判断的有良知的老师的尴尬境遇。怎么办?“我几乎把一切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上,甚至上厕所、晚上泡脚都在阅读。我每年的阅读量绝不会少于1000万宇,写读书笔记8~10万字,写文章和教学随笔不下30篇(这些与学校要求无关)。”我只是随意地摘录几段,每一段不得不让我击节赞叹:“如果我们让学生的词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这几个可怜的词,那么请问学生的生活在哪里生命在哪里”“作为教师,教书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别无选择,只希望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延续一下我的生命,这在至高者看来,是多么渺小的一件事,因为一切都只是过程而已,谁也无法保证永垂不朽。但在我,又是多么看重的一件事。”如此悲壮,读着读着就共鸣了,读着读着,眼圈红了,几乎要流泪。此万言独白,无疑用一把尖刀,剖开自己的胸膛,证明我流的是鲜血、我有一颗滚烫而跳动的心:我是无辜的、我是用心的、我是教育地赤子。社会领悟了吗?包括上头有关领导?如此直白,一时有人如临大敌,视其大逆不道。曾经来往的人不来往了,曾经的朋友迎面相遇而急忙躲避。人们意想不到得是许多媒体把它视为正能量,《华商报》、《中国青年报》等相继刊登报道,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那年,学校竟然出奇的迎来招生“大年”,往常每年先生十个班,那年竟然招生火爆,招收了十六个班。看来事物不辨不明,社会需要引导的,所谓教育的“服务”,不是被动的“伺候”。“坏事”变成了好事。钱理群先生这本书写了序,他说,杨林柯是真正的老师,这些年钱先生一直在寻找,他说,杨林柯是它找到的其中的一个。为什么说他是真正的老师?因为,他是一个自觉自愿的改革者。钱先生总结了“杨林柯现象”,什么是“杨林柯现象”?钱先生说:“真正的教师却被视为教育的‘异端’、‘不识时务者’,家长上告,领导谈话,处于被排斥与孤立的尴尬境地。”可以欣慰的是,杨林柯的校长边团结,也是一个正直的、善良的人。家长告到他那里,只是表面“处理”了一下,所谓“小骂大帮忙”,实质保护了杨林柯。我理解边团结,他是我朝夕相处三个月的校长班的同学,我们一起学习理论,一起更新教育观念,只是他更内敛、内向而已。他绝对是一个明白人、识大体的人。王开东、杨林柯与我三人,坐在房间里喝茶、聊这些往事,内心有一点沉重。有“杨林柯现象”,难道没有“边团结现象”吗?现在还多少校长在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与矛盾的时候,协调、凑合,忍辱负重。假如,没有这些校长的坚守与“妥协”,情况或许更糟,对比,我们三人有同感,杨林柯对他的校长不时表达敬意。像杨林柯这样懂得爱敢于恨且胸襟开阔的人的真正的老师,当下有多少?尽管有遗憾,前程还是一片美好。我此文开头,我面对一片美景,引用在微信上留下的一段文字,再次抄录如下,作为结束语:“走出去,走进天地山水之中,走进来,走进内心世界之中。无人,有人,我们的境界就在那里。”2017年8月26日,于兴化郑板桥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