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人贵有自知之明——再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14

“人贵有自知之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单单一个“贵”字就足已说明。孔子亦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一个“患”字也说明了识人识己的重要性。楚河汉界、楚汉之争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为什么强大的项羽却被刘邦打败了呢?读了《资治通鉴》中的这这两段话相信大家就明白了。
其一是“楚败垓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其二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两段话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刘邦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关键在于识人识己识势,也就是刘邦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
作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首先要能准确定位自己,包括自己的角色、优缺点等,这样在处理问题上才不至于偏颇,对于所做的决定才会有清醒的认识,不会因为自己的喜好等而影响着全局的发展方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作为领导者,不能把自己摆在一个绝对的位置上才能更好的弥补自己的缺点。刘邦最大的成功就是在于他能准确认识自己,在做决定时或者做决定后都能够虚心接纳别人的建议。例如当刘邦询问郦食其如何削弱楚国的力量时,郦食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封赏各国后人。但是当看到张良时,他马上又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提出了七条反对意见,刘邦特别认可,马上派人去追回了已经代印信上路的封赏使者,及时挽救了汉的命运。这件事我们不能认为刘邦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恰恰是他的这种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特点,充分弥补了他一人心智的不足。“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想做到更难,因为这需要领导者放下身段,不耻下问。相反的,项羽却总以英雄自居,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导致把自己的亚父范增都气走了。刘邦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另一个表现是他能不根据自己的感情处理事情,而是现在一个管理者的角度处理。比如楚将季布曾经羞辱过刘邦,丁公曾经在战场上放走过刘邦,刘邦不是以个人恩仇来对待二人,在情与理面前,作为一个执政者,他舍弃了情,选择了理:厚赏了季布,却杀了丁公。
作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对自己的下属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能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要洞察到每个人的差异性。正所谓“为政以知人为取,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所以刘邦最大的成功就是知人善任,让每个属下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好钢真正被用在了刀刃上。
汉初三杰自不用多说,正如在上面第二段刘邦所说的话中,每个人的所长与功绩已经被描述的一清二楚。就拿大将军黥布来说吧,曾经是项羽手下一员大将,然而却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反到被项羽屡屡斥责。刘邦却让人暗中游说黥布降汉,成为汉的一员猛将。当刘邦得到黥布投奔刘邦帐下之后,所住的居室和刘邦的一样,内心十分感动。这时项羽却杀了黥布的妻儿老小,把黥布彻底推给了刘邦。整个逐鹿天下的过程中,刘邦能聚拢最多人才,比如陈平、萧何、韩信等,都因为他对每个人身上的才智都有认识,并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陈平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人物。陈平归降刘邦后,刘邦对他的才识大为赏识,和陈平同乘一辆车,他的老部下都不满意,他却置之不理。曾有人告发陈平收受贿赂,但是当陈平建议用重金对楚国重要将领实施反间计时,刘邦毫不犹豫地“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魄,这也是其识人的一种方式,那就是绝对的信任下属,让其特长发挥的淋漓尽致。
除了识人识己之外,刘邦还有一个成功的因素就是识势,对于形势有敏锐的把握,做到了能屈能伸,能进能退。在新丰鸿门之时,刘邦深知自己实力不够,便低姿态与项伯称兄道弟,结为儿女亲家,送礼向项羽示弱。在占据优势后,项羽提出划河而治后乘胜追击,才有了垓下之战,直接加速了楚的灭亡。在大势上刘邦不含糊,在具体的事情上也能及时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决定。韩信征服齐国之后,提出要做齐国的“假王”,以方便治理。刘邦听后大骂:“吾困于此,旦幕望若来佐我们;乃欲自立为王!”但是当张良与陈平踢踢他后,“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由此可见刘邦的谋势之能成为汉定鼎天下的另一原因。相反的项羽却在一次次大势面前缺少清醒的认识与阶段,导致了自己的惨败。
在楚汉之争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汉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名臣勇将的事迹,楚却为大家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失败的案例。楚汉之争的结局似乎在意料之中,又好像出乎意料之外,关键是双方的领导者的作为——识人识己识势者,成人成己,同样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