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资治通鉴白话版本最好的一版(资治通鉴白话版 百度网盘)

《资治通鉴》白话文哪个版本好?

优质回答

柏杨版,北岳文艺出版社。

《资治通鉴》要怎么读?应该读白话版还是原版?

优质回答

饭应该怎么吃?吃一碗饭还是三碗饭?看你饭量啊。

不同的学力,不同的知识结构,甚至是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场景,都会造成阅读对象和阅读方式的差异。

《资治通鉴》市面上有多种版面。经典的有中华书局版,有传统注本,也有文白对照版。岳麓书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都有。也有白话版,商务印书馆,新世界出版社等。看你饭量了。

白话版《资治通鉴》是柏杨的好还是黄锦宏的好?

优质回答

谢邀!

还是古文一点的好吧

你真不怕乱子大,对吗?

资治通鉴白话文版本?

优质回答

推荐台湾著名学者柏杨编著的《白话译本资治通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1984年11月第1版,共计72册。

把资治通鉴文言文版读完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优质回答

资治通鉴实际上是一部比较通俗浅近的文言普及型读物,加上前后叙事完整,脉络分明,主编者司马光文笔严谨,写作班子中不乏文史大家,即便一般初三以上文科语文水平,通读这样一本编年体的通史也并不算特别累人。

中国传统历史著作有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等多种,其中编年体和纪传体被视作“正体”,纪传体类别完整,详略得当,既能通过表和本纪统揽全貌,通过书、志了解所述时代不同领域的表现,又能通过占篇幅最大比例的列传,着重了解重点人物、事件,并通过同一事件中不同当事人的列传相互印证补充。缺点是篇幅浩大,头绪繁多,列传太繁而表、纪又太简,初学者经常会看得一头雾水,早期的《史记》、《三国志》等因为参考书目互相出入,经常出现同一件事在此处这样说、彼处又那样说的滑稽场面,中期《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因主编者心存“春秋笔法”,主观代入过多影响了史料价值,后期的几部纪传体历史篇幅浩大,参与工作者往往多达几十人甚至更多,文笔拖沓参差,动辄一套数百卷,不是专业工作者往往连通读一遍都费劲。

相反,编年体史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头绪清楚,叙事完整,哪怕是初学者或历史不熟悉者也很容易入手,《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为帮助自幼生长皇宫、身体欠佳却又对军政事务兴趣盎然的宋神宗快速了解历史经验教训而编纂的,正如王夫之所言“通鉴所以资制”,所以文笔朴实、明快、简洁、干净,同样的记载看纪传体史书和资治通鉴的相应篇目,会觉得后者更清晰,也更过瘾,梁启超说北齐、北周沙苑之战的这一段百看不厌,“文笔飞动”,而初中语文课本曾收录“诸葛亮跨江说孙权”,也是干净利索,读了之后会觉得比本是小说的《三国演义》里这一段还要精彩。不仅如此,司马光著述态度比较好,尽管个人有好恶,但很少流露出诸如“正闰”、“汉贼”这样的偏见,比如刘备的蜀汉,后世史书里除了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外,直接写明其国号“汉”的只此一家,他也曾在“臣光曰”中坦言,用曹魏、东晋的年号为多国并立时代纪年,主要目的是行文方便,不存在以任何一方为正统的想法。总体上看,除了因党争而迁怒于唐代王叔文党,给予的评价有些偏激(尽管如此还是对八司马中的柳宗元和程异说了不少好话)外,资治通鉴的叙述是力求客观的。

编年体的先天不足是需要剪裁,因此无论怎样力求避免,史料的“失真度”都要高一些,也比较“干”,想了解诸如官制、食货、税赋、礼法等概念和演变,就远不如纪传体的志、表方便,是一种适合通读但不适合进阶研究的作品。

另,资治通鉴的纪年、纪月虽然简洁,但纪日却使用了比较特殊的编排方法,不直接写几月几日,阅读起来有些别扭,不习惯者可随手配一本《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之类。

我个人的经验,《资治通鉴》是可以随身带着看的,我当年在国内公司工作时,出差坐火车随身会带一本随时随手翻翻,后来去非洲工作,行李里这套书也是必备的。个人心得,比较合适携带的是岳麓书社版(4卷简体横排),字体适中,又方便带,像我坐火车出差带一本已是1/4篇幅,去非洲则带两本(当时行李限重2X32KG,书很重带不多),如果是中华书局胡注本,总共20册之多,就无论如何不方便——且胡三省注犹如鸡肋,普通读者不需要,历史研究者又觉得既啰嗦又不精确,偏这个注占篇幅一半)

某没有逐字逐句的读完,但是一页一页的浏览过一遍。接触的版本就是胡注版的通鉴,还有老毕的续通鉴,都是一起浏览的。

为什么想浏览通鉴,其实当时正在编宗室表和外戚表,二十四史中没表的有很多,某年少轻狂不自量力的就想把缺表的补一下,97年98年那些年代,电脑网络都不普及,只能去翻书了,资料也不够多,还好有一套二十五史,通鉴和续通鉴,结合着翻阅对比参考,囫囵吞枣的把二十五史的本纪和宗室列传、通鉴、续通鉴挨个每页每行浏览一遍。

如果不是为了编表,大概是没有毅力去浏览完的,毕竟来说,好多本的,二十五史和通鉴续通鉴摞起来也得两米高,现在还是蛮佩服自己年轻时的劲头的。

如pku小动物老师所说,总有读不懂的地方,对于读不懂的地方,某就是多读,大声朗读,读着读着就豁然开朗,真遇到某句不通的,就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好了,某业余读书又不是搞研究,没有深度研究的欲望。

通鉴的缺陷自然就是连贯性不强,编年体书都是这样,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分布在很多章节,这个当故事读的时候的确有点不完美,没有纪传体一气呵成读起来爽。

除了当年浏览,如今真的很少打开通鉴,只有用的时候翻阅用的地方,很少静心去阅读了,也是年龄大变的浮躁的缘故吧!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买什么版本的《资治通鉴》合适?

优质回答

购买经历

我对《资治通鉴》的购买可谓痴迷。

1、最先购买的是岳麓书社出的,共四册,简体横排。

2、又购买了中华书局的简体横排本,四册。与岳麓书社不同的是,人名、地名、文献限免划了横线或曲线标注。

3、中华书局版的20册繁体竖排本。

4、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缩印本,上下两册。

5、去年又购买了“中华文库”12本,简体横排本。

现在,常读的是最后购买的这套“中华文库”本和岳麓书社的这套,偶尔也翻一下20本的繁体竖排本。

建议

最先适合初读者的是岳麓书社的四册简体横排本。

年龄较大的读者选择“中华文库”12本简体横排本。

如果想进一步研读,可读20本中华书局繁体竖排本。

如果想查阅方便,可选择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本。当然,网络百度比这快。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协修,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资治通鉴》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时间跨度长达1362年。

张之洞说:“若欲通知历朝大势,莫如《资治通鉴》及《续通鉴》。”

毛主席前前后后看了17遍《资治通鉴》,谈及《资治通鉴》这部书,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过:“中国古代的历史,学问大得很呐,有人觉得中国古代的历史全是糟粕,不值一看;还有一种人,觉得中国历史上的东西全是精华,包医百病,我看这两种人都有片面性。我的观点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分析。”

不时有朋友询问:想读《资治通鉴》,该选择哪个版本好?因学习《资治通鉴》的缘故,我购买过以下几个版本的《资治通鉴》:

第一种版本、中华书局,资治通鉴(20卷-文言文繁体竖排版),纯文言文,正文+胡三省注释。

这是市场上最好最权威的版本,就是看起来吃力一点。

第二种版本、中华书局,资治通鉴(18册-传世经典·文白对照)

简体横排,左边页为文言文,右边页为相应的白话文。沈志华译,张宏儒主编。

第三种版本、商务印书馆,白话本资治通鉴(10册)简体横排,纯白话文,无文言文。史学家张大可历时30年译出。

我看的第一遍《资治通鉴》主要是第二种版本,后来觉得有必要看看胡三省注释,便又买了第一种版本。

然后感觉有点艰涩,所以又用了第三种版本。

个人建议:若文言文水平还算可以,想细心品读《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简体文白对照版最合适。

柏杨版《资治通鉴》也算不错,但是不建议单独看,因为里面掺杂了很多柏杨的个人见解,会影响《资治通鉴》原意,还有能读文言文,尽量选择文言文版本(非专业读者,不建议读繁体竖排版本,太高深,影响阅读体验)。而且所有白话文版本,都或多或少存在不妥之处。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资治通鉴白话版本最好的一版】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