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游记:在成都邂逅一碗饭

整整一上午,逛完杜甫草堂,我们打车去吃饭。下车一抬头,店铺门头招牌上三个行草大字映入眼帘,“孔子饭”。心里就一咯噔,“孔子饭”是个啥?
门边一溜排摆着四把很幽默夸张的木椅——矮矮胖胖,敦敦实实,造型夸张,一律都是大红大花,那颜色图案像极了我小时候家里用的那种被称作苏联大花布的被面。
走进店里,整洁干净,桌子有大有小,小桌居多。每张小桌都是长长方方,围着四把和门口一式风格的椅子。每个桌面上都摆着一个样式相同的小小“破瓦罐”,三耳朝天,架着一口小小的铁锅,用透明玻璃盖扣着。锅底下放置几小块固体酒精,全都是方方正正的豆腐丁,颜色淡蓝青绿,不用问,这是一只煮饭的炉子。此外就是一个细细高高,造型如一袭长裙的浅蓝色玻璃瓶,里面泡着满满的柠檬水,另有杯子——显然是供客人自斟自饮的。
店小二招呼我们坐下来,我才看清,每张桌子上对应每把座椅整齐摆了四张“试卷”——“孔干饭客人就餐答题卷”。规规矩矩的中小学生考试卷,A3纸大小,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最后还有一道小作文“你对孔干饭的印象或建议”(150字左右)。略微浏览一下内容,我不禁又笑了,这其实就是他们店的宣传小册子,做成学生考卷的样子——真有才;也是直到此时,我才弄明白,店外门头上三个字是“孔干饭”。
店小二让我们点菜后,拿着菜单去准备了。我一边喝水,一边观察周围一切。
所有的店小二都是20左右的小伙儿,不胖不瘦,个子小小,眉清目秀,帅气干练;一律穿着藏青蓝的工作服,短袖圆领汗衫、长裤。前面印着胸牌名字,后背上竖排版“干饭”两个大字特显眼,在这两个白色大字上方还有两行竖排版小字,左右字数不等,也不对称,尽管都是正楷字,小二们走来走去,也看不明白是什么内容。
不一会儿,有个小二捧着托盘过来,先把一小碗菜料倒进桌上炉子的锅里,又把一小竹篾簸箩的米倒进去,兑点水,随即用点火枪点着了炉子里的固体酒精,就走开了。那米不像生米,也不像熟饭,我们很好奇,揭开锅盖,用筷子挑起一点尝尝,果然是半生不熟的米。
随后,菜上来了,我们开始吃。锅里的饭在滋滋烧着。
在我对面墙上吊着一面平板电视,上面播放着宣传片,都是介绍孔干饭的。其中有几个片段看了令人喷饭。一个是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经典镜头:贾宝玉林黛玉闹别扭,宝玉一脸懵,黛玉在埋怨,配上的字幕:你个没良心的!你要吃孔干饭叫人送来就是了,干嘛要到孔干饭店里去?难道孔干饭的老板娘长得比我好看?另一个是电视剧《甄嬛传》的镜头:华妃泪流满面,甄嬛满脸无辜,配上的字幕大致是说皇后娘娘派人送来孔干饭……因为店里人多,讲话声音很嘈杂,听不见电视机声音,不知道这些字幕是不是用四川话说出来的。
其他的就是介绍孔干饭制作方法的宣传片。
偶然间一回头,发现刚刚进门的吧台后面墙上有两块牌子,每块牌子上面竖排版写有一大一小两行字。一块是“西汉 杨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凡有汁而干……谓之鞏”,另一块是“民国三十六年《新繁县志》今饭不蒸而煎熟者曰鞏,音如孔”。看到这些,加上电视上的宣传片,我总算弄清楚“孔干饭”是个啥意思了。
这并没有什么神奇,在我家乡安徽皖东,我小时候经常吃这样的饭。先把米和水下锅,烧开,立即把半生不熟的米捞出来,沥干水分,再放到铁锅里,文火蒸熟。我家乡方言叫“控饭”——控干水分的意思。小时候,家里人口多,农活忙,早晨常常做这样的“控饭”。我母亲的做法还要简单一些,就是把半生不熟的米捞出来控干后,搁在馏笆上,直接放到刚才捞饭的锅上蒸,有时还在饭上馏馒头咸肉什么的。这样一锅出来,干的稀的全有了,简单省事又方便。
我正想这些时,店小二过来了,把我们桌上的小铁锅揭开,用木铲把锅里的饭翻了翻。此时,炉子里的固体酒精也早烧完了。
一股浓浓的饭香飘出来。店小二给我们每人盛了一碗饭,那碗也是如今很难见到的粗瓷釉碗,灰不溜秋,一如三十几年前,我小时候家里常见的坛坛罐罐。店小二盛饭的当儿,我看到那小瓦罐炉子壁上也有竖着的两行字,大小造型风格和小二们背上的差不多,我横念竖念,怎么也念不成句子,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接过小二递过来的饭碗,我拿起筷子一吃。哎呀!真的不敢恭维,一股烟熏火燎的味儿,原来煮饭的材料里有四川熏肉,我这样一个外地人从未吃过这样口味的饭,自然会有点受不了。不过,我太太和儿子似乎倒是很享受,说挺香的。
吃过饭,喝足水,一上午在杜甫草堂的疲倦全没了。我们走出这家店,看到店门两边类似对联的两行字,“你要吃干饭,我就给你孔”,原来,这正是店小二后背上的字。这两句话用普通话念出来当然平平常常,可是要用四川话说出来简直太绝妙了。
联想到刚刚在电视宣传片里看到的店老板的宣言:要把孔干饭开到全国各地,让有四川人的地方,就有孔干饭,我心里不由得对这位年轻的八零后老板竖起大拇指,高!实在是高!
店小二说,饭店的炉灶是他们自己创造,包装风格也是独家秘制。店里的食客爆满,很多人是专程远道慕名而来……
一份普普通通的控饭,经过这样一番包装改造,带了方言,带了民俗,带了文化,凝聚乡愁,弥漫着温馨美好的童年回忆,真的让人不能不佩服啊!
扩展阅读:
游记:在杜甫草堂
原创美图:杭州之佛光普照
纪实:火车上的小天使
给《人民日报》提个醒:“白衣执甲”要慎用
作者微信号:bljszylw
欢迎交流,约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