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常识

【中州作家】万七顺:回乡偶书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636】
回乡偶书

江西浮梁 万七顺
久居城市,习惯了高楼,习惯了车流,也习惯了喧嚣。莫名的,我想起了久违的老家,久违的大山,和那久违的田野。这些之于我,都有养育之恩,是我所不能淡忘的。
老家臧湾,位于昌江的一条支流叫做东河的边上,一条公路挨着老家而过。她拥有几百年的历史,也有过令人瞩目的繁华。
这是一个典型的依山伴水的山村。高高的大山,是她的屏障,也是她的臂膀。自北而来的强劲的北风,受到大山的阻碍,气候变得温和多了。大山为这里生生不息的生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清泉,也为烟熏火燎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能源。山上的野果,常常吸引着大人和小孩。漫山遍野的人们,寻找着果实,也在寻找着快乐。
春天来临的时候,山上这一簇那一簇,长出不知名的新枝嫩叶。一座座山,焕发着生机,焕发着活力。它们如同我小时候眼中的父母,眼中的乡亲,显得是那样年轻。走进大山,清澈的山泉沿着山涧,汩汩涌出。浓郁的草木气息混合着大山的清新,扑面而来。一切都是新的。每一种植物,每一个生命都在鼓涨着每一个细胞,努力吸纳天地之气,蓬勃地生长。不经意间,它们就会在你的眼前,长出一片绿色,也会长出一片希望。待到秋来之时,满山的黄叶,红叶交相辉映,把一座座无名的大山渲染得如同一幅幅油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山气日夕佳”啊!
这是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从小在这里摘野果,打柴草,走遍了每一条山路,每一条山涧,每一座山峰。与山林为伍,童年的快乐与苦涩,都一起留在了那条清澈的山溪里。哪怕是一阵微风,或是一片落叶,都会激起记忆的涟漪。每每从山上背回一捆捆柴火,我就仿佛背回一个个希望。我从这些不知名的大山身上,找到了成长的感觉,和生活的力量。我甚至要感谢这些大山,给了我长成一个男人的勇气。站在高山之巅,俯瞰家乡的全貌,可以看到那条闪着光的东河,从村庄的东头蜿蜒而出,缓缓流向太阳落山的地方,流向我渴望踄足的远方。
这些山,我至今都不能一一准确叫出它们的名字,但它却给了我登高望远的豪迈之气,也是我心生留恋的制高点。
山的南面,是一片广阔而肥沃的田野,它们被分成几个区块,每一个区块都有一个接地气而又很好听的名字。祖祖辈辈耕耘的农田,大大小小,网格式无规律分布。春雨濛濛的时节,是这片农田最美的时光。手起鞭落,牛走人行,吆喝声声,披簑戴笠。此情此景,怎不叫人陶醉。田野,散发着新鲜泥土的气息,也散发着初春绵绵的诗意。至今,我都还能清晰地回忆春耕的景象。犁铧走过的地方,翻开一块块油油的黑土,闪烁着新春的光芒。一群群乌鸦跟随着明亮的犁铧,时起时落。水田里,犁耙把田水拖得哗啦啦的响,一下子便打破了田野的寂静,和着鸟儿清亮的叫声,在田野里回荡。每一块水田,注满了水,平平的,如同一面镜子,闪亮着,映着蓝蓝的天空,映着春天的影子。它们在静静地等待一场绿意盎然的播种。
盛夏,是这片田野最忙碌的时节,“双抢”是农人口中最热的词。抢收割,抢播种,与时令赛跑。农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部投入这场火热的农忙中。记忆里,天不亮,父母急促的呼唤,成了起床的钟声。睡意朦胧中,我们就拿着,挑着或背着劳动工具走向田野。太阳刚刚升起时,我们早已是一头雾水,一身汗水。暮色笼罩着四野,我们才携着劳累,满披一身星辉,走向万家灯火。割稻,晒谷,挑秧,插禾,所有的劳力,全部用上。“起清早”,“打当午”,所有的时间挤到了极限。忙碌是这个季节的线索,串起了所有的人力和物力,镰刀变得特别闪亮,扁担也常常大汗淋漓。夏日的田野,仿佛就是一个劳动竞技场。扛着的,挑着的,提着的,每一个人都在极限展示力量的强大,每一个人都是令人起敬的劳力角色。脸朝黄土背朝天,袓辈的劳动方式造就了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每一个人的脸,手,脚乃至胸膛,都红成了太阳色,汗水在身上泛滥。这时的田野也是最热闹的,禾斛响的震天,劳动的吆喝声也会此起彼伏。放眼望去,田野也特别诱人。刚刚割完稻子的农田,马上就开始牛耕,接着注满水,耙成平整的水田,要不了几天,田里巳是青青的一片秧苗。成熟的稻子,金灿灿,刚插的秧苗,青央央。播种与收获,就这样相得益彰。俯瞰这片田野,青与黄,理想与希望,就这样交织,相映成趣,绘成了田野最美的图腾。农村,农民,农忙。到处是匆匆的脚步,村庄溢满了稻谷的芳香。
这是一个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
此时,骄阳似火,我就站在这片熟悉的田野上。我看不到忙碌的景象,也听不到收割的声音。田垅上的水稻,大多还是半青半黄。现在人们已由过去种两季改为种一季,农耕的节奏便大大缓慢下来,田野再也难见到忙碌的情景。曾经此起彼伏的劳动号子,也从这片田野的上空渐渐消失。当年那收获与播种的火热景象,现在都已成为一种记忆。田野很安静,夏风吹来,会听到稻叶相互摩挲的声音,自远而近传来。蜘蛛,在稻田里悠闲地织着网。蜻蜓也在孤单地飞着。曾经熟悉的田野,变得似曾相识。农耕文明在改变,改变着人们劳动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生存的方式,也在改变这里的一山一水。社会在进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年代,也在渐渐远去,现代农业正在蒸蒸日上。瞧,不远处,稻田的中央,开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荷花,一群群穿着靓丽的游人打着伞,正走在田埂上,说着,拍着,好不热闹。我知道,一种新的农耕理念,正在这里播种。
面对大山,面对田野,我不敢轻言。伫立流火的田野,看稻穗万头攒动,碧荷连天,听汗水在身上流淌……
往期精彩回顾:【中州作家】万七顺:絮语三贤湖【中州作家】万七顺:“五?二O”之想【中州作家】万七顺:印象母亲【中州作家】万七顺:等你,在瑶里【中州作家】万七顺:春到江南分外美
【中州作家】万七顺:樱花无毒
【中州作家】万七顺:疫中杂记
【中州作家】万七顺:天涯咫尺皆是春
【中州作家】万七顺:组诗(三首)
【中州作家】万七顺:回家的路很长
【中州作家】万七顺:香香甜甜又一年
【中州作家】万七顺:十里金街繁华梦
【中州作家元旦特刊】万七顺:再见,2019
【中州作家】万七顺:烟熏火燎的岁月
【中州作家】万七顺:画 缘
【中州作家】万七顺:去年荒土有耕牛
【中州作家】万七顺:仰望田野
【中州作家】万七顺:岁月严台
【中州散文】万七顺:梦里稻草香
【中秋美文】万七顺:中秋的味道
【中州散文】万七顺:再听已是曲中人
【中州散文】万七顺:梦遗廿八都
【七夕特刊】万七顺:遇见情人节
【中州散文】万七顺:君子兰(外一篇)
【中州散文】万七顺:锄上时光
【父亲节特刊】万七顺:父亲
【端午特刊】万七顺:端午情思
【中州散文】万七顺:樱花落下
【母亲节特刊】万七顺:窗灯
【中州·散文】万七顺:站在春天的路口
【散文界】万七顺:幽幽石板路
【清明特刊】万七顺:春天,为你送行——清明寄思
【散文界】万七顺:好想背着母亲
【散文界】万七顺:别样春光满石潭
【诗歌坊】万七顺:三月·油菜花
【散文界】万七顺:在冬季里盼望
【新年特刊】万七顺:除夕(外一首)
【诗歌坊】万七顺:三月·油菜花
【散文界】万七顺:在冬季里盼望
【新年特刊】万七顺:除夕(外一首)
【散文界】万七顺:浅唱低吟徽州行
【散文界】万七顺:存折
【散文界】万七顺:你是我的眼
【诗歌坊】万七顺:跨年
【散文界】万七顺:岁月的怀想
【诗歌坊】万七顺:想念二月河
【诗歌坊】万七顺:南京 南京——纪念南京大屠杀八十一周年
【散文界】万七顺:秋来甘蔗甜
【散文界】万七顺:陇上情
【散文界】万七顺:青春好腌菜
【散文界】万七顺:把孩子当根草
作 者 简 介
万七顺,江西浮梁人。从事于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爱好旅行,摄影,文学。作品散见于《浮梁文艺》,《旅游报》,《瓷都晚报》,《景德镇日报》。
中州作家文刊编辑部 顾问:刁仁庆 徐 文 主编:张 静 执行主编:刘 娜 白长新 主播:雅晨副主编:高宏民 杨存德 赵建强审稿编辑:史锋华 袁荣丽 鲁光芬
《中州作家文刊》各基地选稿编辑:
三朵(京浙沪)万七顺(江西浮梁)张三杰(西峡)左德浩(南阳)赵金厚(山东)戴杰锋(河北)武华民(洛阳) 阿拉毛毛虫(郑州)李改红(内乡)周喻晓(安徽)
主编微信:cgzjingjing诗词投稿微信:18637700365投稿邮箱:zzzj201819@163.com投稿须知
投稿须原创首发,请将作品、作者简介、作者照片三者放在一个邮件里,用附件发送。附200字以内的简介,个人照片一张,并留下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
赞赏七天一结算,六成作稿酬返给作者,四成作平台发展用,后续不计。赞赏少于20元不予发放。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