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常识

方方的日记,像极了杜甫的哭泣

闹得满城风雨的方方日记在第60篇完结了。
在完结篇里她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是该完结了,就让那些白骨,那些愤怒,那些尘世的悲凉,都埋葬在2020年的春天里吧。她再写下去,估计各种阴谋论都出来了,初中生小学生也要给她写信了。
“高中理科生”那封信我读过,这些天天写文章围攻方方的自媒体人,跟唐代那些天天写文章围攻杜甫的虚伪文人无异。
不同的是,今日的方方至少还有一批有良心的追随者;杜甫要惨一点,被同时代文坛和政坛集体无视,他在世时写的诗没人点赞,没人评论,没人转发。
01.
先说说杜甫怎么被无视。
57岁那年,也就是死前两年,杜甫前往长沙途中写了一首《南征》,“艰难苦恨繁霜鬓”的他如此感慨: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多么凄凉的自嘲啊,我写的那些诗歌,那些后世认为牛逼闪闪的诗篇,在我的这个时代没人看,没人点赞,没人转发朋友圈,没人给我半毛钱赞赏。
一个也没有,没人是我杜甫的知音。
喜欢旅游和交际的杜甫,为什么没有朋友?
杜甫的出身不错,祖上三代都会写诗。19岁,杜甫就在江湖上自助游,为将来考取功名和步入官场攒人气。
穷游泰山,杜甫还能写出《望岳》这样的绝世猛文。毕竟年少气盛,才会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狂傲的句子。
杜甫把他的交游经历,在路上拜访过的人结交过的朋友,一一写进自己的诗里。
写得最多的一位,当然是大唐的红人,大明星李白。
怀才不遇的北漂青年,和借酒消愁的油腻中年一见如故,河南、山东一带都留下了他俩结伴同行的脚印。
往后的日子,杜甫写下很多关于李白的诗篇,什么赠李白,怀李白,梦李白,忆李白,思李白……
能夸李白的,杜甫都写了。他甚至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写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疑是同人文的句子。手牵过了,睡都一起睡过了。

那年李白上了永王李璘的贼船,锒铛入狱。杜甫站出来为李白说话: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李白去世那年,杜甫还写了一首能概括李白一生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真心倾慕也好,想抱大腿也罢,都可以看出杜甫真拿李白当朋友。
可人李白并不买账,他写给杜甫的也就两首,“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李白戏称杜甫太瘦弱,杜甫自嘲是因为写诗太辛苦。对于杜甫的诗歌,李白一个评论也不舍得给。
皆因杜甫太不接地气了,谁敢评价你啊。点赞杜甫作品的同时代之人少得可怜,而且都是文坛的边缘人物,成不了大气候的理想主义者。
人家主流诗多少都带些祖国山河壮美、人民生活幸福的中心思想,杜甫偏偏走一个非主流路线,上流社会注定对你疏远,划清界限,保持距离。
02.
被无视的杜甫,也是倒霉的。
洞房花烛夜,隔壁;金榜题名时,落第。干谒这种傻事他也不是没做过,但李林甫这厮当政,老实人杜甫注定没有出头之日。
熬到43岁,杜甫被授予了一个小文秘的村官,文人的清高毕竟还在,用一句“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拒绝了这个安慰奖。
后来上级领导又给他换了一个兵器库管理员的官。杜甫心想,再不接活全家人就要吃土了。
管理员没当几天,“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和杨大美人的好日子到头了。战乱中最可怜的是杜甫这些小老百姓,他冒险回到家中,刚进家门就听见老婆哭哭啼啼,原来竟然是小儿子饿死了……
杜甫在悲恸中写下了宏篇巨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篇长文里,当玄宗还沉浸在浮华美梦里,忧国忧民的杜甫已经敏锐地嗅到了大唐的腐朽气味。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这么来的。

安史之乱第二年,大唐的新任CEO唐肃宗上任,杜甫立马前去投奔。走霉运的杜甫,半路上被安禄山的兵马逮了去,押往长安当劳改犯。
也就是这一路上,老泪纵横中他写下了初中生最熟悉的一首五言律诗《春望》。国亡了,山河哭了,花鸟哭了,我也哭了。战争催人愁,愁到老杜我秃了头,簪子插不住了都。
从那以后,杜甫开始了艰辛的“史诗”之路,作品里尽是人间的苦难和哭声。
杜甫的梦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悲的是,他穷尽一生做过最有面儿的官,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八品左拾遗,此后一路被贬,48岁时被贬到基层,看到战乱中民不聊生的社会景象,写下了传唱千古的“三吏”、“三别”。
多么悲惨的几个故事啊,在当时也只有杜甫敢这么写,放在今天,这样的文字是要被404的。
“高中生”写给方方的信里有一段,大概是说方方制造恐慌,收割了流量,是这次疫情中最成功的作家。
按照这个理论,在国难当头写下“三吏”、“三别”的杜甫,反倒成了安史之乱最大的赢家了。
杜甫无辜啊,我明明是最大的受害者。
如果杜甫换一个思路,把这三吏三别里的人物,写成慷慨赴死,歌颂英雄家庭,或许能登大雅之堂。可杜甫偏偏把他们写得那么卑微,那么自私,真是不识时务啊。
今天看来,杜甫更像是一个深度调查记者,痛批社会现实,揭露时代伤疤。杜甫的现实主义作品,多少破坏了大唐的形象,不利于内部团结,人家不封杀你才怪。
歌功颂德未尝不可,但历史荒原中的白骨谁来祭奠?
03.
方方曾说:“检验一个国家的文明尺度,从来不是看你楼有多高,车有多快,不是看你武器多强大,军队多威武……检验你的只有一条:就是你对弱势人群的态度。”
杜甫的笔下,是有为民请命、心系苍生的济世情怀的,不然也写不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脍炙人口的篇章。一千多年前的杜甫,跟现在的我们一样买不起房,也在呼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千年之后,梁启超有次在清华做演讲,题目叫《情圣杜甫》。他说,杜甫是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论抒情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杜甫的“抒情”,最精妙莫过于一个“哭”字。杜甫的忧伤跟“45度角仰望天空”不同,他是忧民忧国,每当情到深处,不知觉热泪盈眶。
现代人的思维里,哭是懦弱的表现。杜甫不这么认为,国破家亡,百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人生四大悲我全遇上了,我哭怎么了。

杜甫究竟有多爱哭?他的笔下处处都是哭声:涕零、吞声、呜咽、哀嚎,人哭鬼哭,兵哭民哭,老哭少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想到玄宗和杨贵妃悲惨命运时他老泪纵横: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听到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时他喜极而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登上岳阳楼看到北方的烽火时他的眼泪又下来了: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他不光自己哭,他笔下的人物都在哭: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表面上说是诸葛亮在哭,其实是他自己为诸葛亮而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哭声”,在这首《兵车行》里达到了高潮: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的哭声里,听到的全是人生心酸和世间疾苦。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战争和苦难倒也成就了一代诗圣。
然而别看今天杜甫被推上圣坛,生前他并没有什么名气。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这是杜甫悲凉的现实。写的文章由于某些原因没人转,没流量,没钱赚,穷书生一个,跟今天的我差不多吧。
04.
杜甫被无视,透露着时代的玄机。
48岁到58岁,蜀漂之后的杜甫异常高产,十年间写了上千首诗。然而,当时有个叫高仲武的人编纂了一本《中兴间气集》,选取了26名诗人的100多首诗,杜甫竟然一首也没有被选中。
是高仲武不晓得杜甫吗?非也。这厮在《中兴间气集》的序言中说得很明白:此前连年战乱,现在换了皇帝国家恢复生机,我高仲武要编个诗集,来歌颂这个时代,赞美皇上……
想想吧,杜甫的文字怎么可能出现在这本诗集呢?
杜甫不仅被无视,还被攻击,放在今天就是网络暴力。他在作品中巧妙反击,说现在的年轻人啊,有什么资格对先人的作品指指点点,尔等傻逼的肉身和名声都会烟消云散,他们的文章却会流芳千古。
和杜甫同时代的樊晃终于看不下去了,他编纂了一本《杜工部小集》,在序言中点出了杜甫被时代忽略的根本原因:
“时方用武,斯文将坠,故(杜诗)不为东人所知。江左词人所传诵者,皆公之戏题剧论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
意思很好理解,时代不想听到杜甫发出的声音,当朝者只想看爽文,“三吏三别”这样的“大雅之作”注定难等“大雅之堂”。

杜甫开始为更多人所熟知,是因为元稹,没错就是那个写“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家伙。她说杜甫是《诗经》和《离骚》之后的第三人,历史上那么多大文豪,但他们跟杜甫比起来都弱爆了。
跟元稹同时期的白居易,同样也遭到时代的抵制,他曾如此悲凉地写:“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以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
时代喜欢像《长恨歌》这样的东西,但我白居易不喜欢,也不在乎;我真正喜欢的、在乎的东西,时代又不喜欢、不重视。
太真实了。直到后来唐朝逐渐瓦解,民不聊生,很多知识分子才从苦难中发现杜甫的价值和伟大。一生流离的苏轼视杜甫为精神偶像,狱中的文天祥甚至觉得,今天我想表达的,数百年前杜甫早就说透了。
今日方方日记引发的争议,让我看到一千多年前的杜甫,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各自战斗。所幸的是,那美好的仗他们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他们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他们已经守住了。
只是这世道多么悲凉啊,一千多年前,杜甫被时代抛弃了;一千多年后,我们把杜甫抛弃了。
更多文章请长按二维码关注张先森的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