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白居易的代表作(“诗魔”白居易 | 李品文散文作品)

白居易的代表作

  公元772年,唐代宗李豫大历七年,白居易在河南新郑出生,此时杜甫去世两年,李白去世八年。大唐帝国从618年开国到772年白居易出生时,已经经历了11个朝代共154年,“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9年,盛唐景象已如过眼云烟,朝廷上下振兴无力,地方藩镇拥兵割据,民间依然是断桓残墙、食不果腹。

  即便如此也没有阻止唐朝诗歌一路前行。有唐一代,诗作浩如烟海,诗人如繁星闪烁,诗人好像扎着堆地出生。唐朝初期,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先后出生,他们年龄最大的骆宾王和最小的王勃相差12岁。盛唐时期,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陈子昂、张九龄、王昌龄、高适等大诗人先后出生,这一时期,年龄最大的陈子昂与年龄最小的杜甫之间相差53岁。

  白居易(772–846)所处的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韩愈(768–824)、刘禹锡(772–846)、柳宗元(773–819)、元稹(779–831),年龄最大的韩愈与年龄最小的元稹之间相差11岁。在唐宋文学“八大家”中,韩愈和柳宗元位居前二,是唐朝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而白居易、刘禹锡和元稹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白居易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与元稹并称“元白”,白、刘、元、韩、柳之间多有诗作唱和,来往密切。

  白居易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绝顶聪明,五岁学诗,9岁通声韵,年纪稍长即广猎经史,青少年时代读书学习更是特别刻苦。他后来回忆当时读书情况时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期饱经战乱、生活困顿,中年为官时贬谪多次、颠沛流离,曲折多难的生活使他对社会各阶层都有深入的了解。正是奇人、奇才以及奇特的经历,造就了白居易这位史上杰出的诗人。

  白居易刚出道时写的一首诗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他十六岁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听说年轻人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但是,当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连忙说道:有这样的文笔,这样的才华,在长安居住一点不难。可见少年白居易厚积薄发,才情非凡。

  出生于官宦世家的白居易,对民间疾苦多有描绘,对底层的百姓多有同情。比如耳熟能详的《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无不对时政进行了无情的鞭挞,热情歌颂了劳动者不畏辛苦,顽强生活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即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白居易的诗虽然极少引经据典,但是,诗中名言警句俯首皆是。

  白居易的一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以一杯无?”全诗诙谐幽默,自然洒脱,没有刻意修饰雕琢,自自然然,全无拘束,更让我们知道了历史上毫无名气的“刘十九”,原来也是大诗人的座上宾。

  白居易与刘禹锡更是志同道合,情同手足,诗作往来不断。如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的“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诗人为刘禹锡叹息、不平。不是真兄弟,不会道此情。“诗豪”刘禹锡更是豪气冲天,23年的流放生活,以及期间数不尽的苦难生活,换来了一句千古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好朋友就是好朋友,好朋友总是互相成就的。

  “元白”同朝为官,政见相同,志同道合,惺惺相惜,据统计两人相识30多年间,书信往来1800封,诗作往来1000多首,这份感情在各朝各代诗人中绝无仅有。元稹去世后,白居易痛不欲生,在给元稹的祭文中写到:呜呼微之,三界之间,谁不生死?四海之内,谁不交朋?……既有今别,宁无后期,公虽不归,我应既往……。依然是一副跟着同赴黄泉的情谊,即使是手足兄弟也无几人能够做到这样一往情深。

  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享年75岁。唐宣宗李忱写了《吊白居易》一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当朝皇帝对白居易的一生给予了极高评价。由此可见,白居易“平易近人”“民间路线”的诗风,得到了各阶层的普遍认可。

白居易的代表作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