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其他常识

褶皱臂尾轮虫(轮虫培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褶皱臂尾轮虫
轮虫是轮形动物门的一群小型多细胞动物。他们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海等各类水体中,在水域中,轮虫是大多数经济水生生物幼体的开口饵料,在水产养殖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及应用价值。本文重点介绍了轮虫的培育条件、培养饵料筛选、营养强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轮虫的培育条件
1.温度
轮虫为变温动物,温度更是轮虫对外界环境应激的主要因素之一,温度通过影响轮虫的新陈代谢速率进而调控整个生存速率。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海水鱼类人工育苗中应用最广泛的种类之一。褶皱臂尾轮虫的生存温度下限为0℃,上限为40℃,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区间范围是20~30℃,不同品系之间存在差异。肖佳华等人的研究温度调控下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20、25、30℃浓度处理组轮虫最大密度较对照组分别上升24%、153%、74%,若在生产周期内需要在最快速度最短时间内得到足量轮虫,仍然可尽量将温度控制在高温(30℃)区,若想得到最大生产潜力,则将温度适当降低以获得最大种群容纳量。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siflorus)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5~35℃,30~35℃时,萼花臂尾轮虫生长繁殖速度加快,世代时间缩短。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产生时间有显著影响,休眠卵在高温条件下比低温条件下产生得早并且密度较大,在32℃时休眠卵产生时间为48小时。

2.pH
褶皱臂尾轮虫的存活上限为9.5,下限为5.5;正常生活的pH上限为8.5,下限为6.5。萼花臂尾轮虫是广pH型种类,轮虫种群在pH6.5~8.5增长较快,pH为8.5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3.盐度
马志华等人的试验结果显示褶皱臂尾轮虫在15~40的盐度范围内均能繁殖,该差异的产生,可能与褶皱臂尾轮虫的广盐特性有关。

二、轮虫的培养饵料筛选
1.微藻
微藻是培养轮虫的首选饵料,常用微藻主要包括小球藻、角毛藻、三角褐指藻、微绿球藻、扁藻等。投喂次数和投喂密度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实际操作中,可以先将微藻培养起来,然后直接将轮虫接种到微藻培养物中。
2.酵母
酵母是迄今发现的最好的替代饵料,主要包括面包酵母、啤酒酵母、海洋酵母、石油酵母等,其中以面包酵母最易获得,因而应用最广。
3.细菌
细菌是维生素B12的主要来源,而维生素B12是培养轮虫的必需营养物质。Nguyen等报道从轮虫培养系统隔离的微生物群落能明显促进酵母轮虫的增长。除了从轮虫培养系统中分离得到的细菌外,还有应用商品化的益生菌。乳酸菌强化培育的褶皱臂尾轮虫最大增长率和最大密度都明显高于仅以酵母为食的轮虫。
4.有机肥料
有机肥用发酵好的猪粪或牛粪,须注意施肥量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轮虫的正常繁殖或造成轮虫大量死亡,一般使用腐熟发酵的猪粪或牛粪,也可用黄豆代替,以满足轮虫增殖所需的条件,从而使轮虫快速、持续地达到高峰期,给鱼苗提供充足的饵料。

三、轮虫的营养强化
轮虫的营养强化就是在喂养养殖对象之前,利用轮虫作为活载体,针对其营养缺陷,有意识地通过摄食特定的饵料进行改善,经过一定时间的强化处理使其营养价值满足幼苗的实际需求。可以选用营养全面的饵料或专门的强化剂来对轮虫的营养进行调整。完全用海洋微藻培养的轮虫一般营养比较全面,而用面包酵母或其他代用饵料培养的轮虫营养就不全面,主要缺乏的是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这两种高不饱和脂肪酸,如用缺乏EPA/DHA的轮虫作为开口饵料,海水鱼类育苗的成活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需要选择有效的营养强化剂对轮虫进行营养强化。
1.轮虫营养强化剂
(1)微藻。海洋微藻中EPA、DHA的含量比较高,像新月菱形藻、小球藻、球等鞭金藻、微绿球藻等。于建华等人比较了投喂面包酵母、小球藻、球等边金藻、四胞藻、海链藻培育轮虫的脂肪酸组成,发现以海链藻培育的轮虫富含EPA和DHA,表明了微藻的营养组成会影响轮虫的品质。研究发现,用富含EPA、DHA的海洋微藻对轮虫进行了营养强化,其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会有明显增加。
(2)乳化剂。一般是从鱼油、乌贼油等海洋动物中提取而来。胡珅华等研究发现利用油脂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体内的EPA、DHA的含量都高于小球藻强化的轮虫,但是轮虫的密度和怀卵率不及小球藻强化的。

四、展望
轮虫生活力强、繁殖迅速、营养丰富、不易污染水质,是一种在鱼、虾、蟹等人工育苗阶段被大量用作活饵料的小型浮游动物之一,但在轮虫培养过程中常遇到不仅养殖成本高且培养产量不够稳定的问题。轮虫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是鱼类和甲壳类幼体培育的重要饵料。
本文从轮虫培育条件及营养强化剂的选择、强化方法等层面概述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可为开展轮虫营养强化、培育技术以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此外,加强对饵料生物学和轮虫营养动力学的研究,开发高质量的人工饵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尹欣茹,王长平.温度对不同种类臂尾轮虫生长与繁殖的影响[J].科学养鱼2020(10):66-68.
[2]肖佳华,李茹梦,邵力,宋小平,张凯雷,杨家新.温度调控下枯草芽孢杆菌配合酵母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09):189-196.
[3]杨翼羽.温度对不同轮虫种群增长与繁殖的影响[J].渔业致富指南,2019(13):60-62.
[4]徐海龙,马志华,郭立,季延滨,崔青曼,乔秀亭.光照、pH及盐度对褶皱臂尾轮虫培养效果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3,32(02):85-88.
[5]尹欣茹,王长平.轮虫大规模培育技术研究进展[J].科学养鱼,2020(12):68-70.
[6]张继红,任丹丹,姜玉声,任先见,郭晓茜.微藻营养价值及其在水产生物营养强化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6,37(20):371-376.
[7]邓平,张立强,周伟东,张生元,喻运珍,余少梅,李勤.藻粉与微藻搭配对萼花臂尾轮虫的饵料效果研究[J].水产养殖,2019,40(04):37-40.
[8]甘松永,黄锦雄,张敏,林佩玲,石和荣.利用酵母和芽孢杆菌培养海水轮虫的技术初探[J].当代水产,2017,42(11):98-99.
[9]刘汝莲.鱼苗池中的“天饵”——轮虫[J].养殖与饲料,2018(02):29-31.
[10]于建华,任绍洁.微藻在轮虫营养强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饲料研究,2015,24:36-38.
[11]胡珅华,王福平,韦明利,姚久祥,李咏梅,蒋伟明.三种不同强化剂对轮虫营养强化效果的研究[J].南方农业,2017,11(14):82-85.

褶皱臂尾轮虫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