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电影中那些春风沉醉的梦与诗▕ 午夜场)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命运布光的手,
为我支起42架风车……”

准备好去[路边野餐]了吗?

▲让我们一起路边野餐

相信这部作品会像其中的诗一般
轻轻吹拂着你的脸颊
用纯粹的美,聆听你的每一次心跳
记录你的每一次呼吸

这部影片最震撼人心的
莫过于那42分钟的长镜头
观众跟随着人与人
亲历其中每一个梦境

▲42分钟长镜头仿佛亲临梦境

如何呈现梦境?
如何利用梦境表现电影主题?

[路边野餐]的风格
很容易让人想起两位导演: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今天,让我们闭上眼睛
对比他们的几部作品
再看看[路边野餐]
你最喜欢谁的梦境

[幻梦墓园]2015

▲[幻梦墓园]海报

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主演:珍吉拉·潘帕斯/班罗普·洛罗伊/雅琳帕特拉·鲁安格拉姆

阿彼察邦的电影就像是一个虫洞,为各路妖魔鬼怪开辟了通往人间的路径。与前作相比,[幻梦墓园]的神秘性被阿彼察邦刻意弱化。超现实主义的场景不再自成一个空间,梦与现实也失去了明显的界限。

片中最为经典的元素便是病床旁的灯光设计:长镜头对准着一排排灯管,一动不动,昏暗的环境下交替闪烁着红、绿、蓝色的光,几近催眠功效,加深了现实的梦境感。尤其是影院中的一场戏,伊特昏睡了过去,珍在他人的帮助下,将其带离现场。镜头从影院的上方打下来,扶梯中间有一根长长的霓虹灯管直通一层,闪烁着与病房相同的光。

▲片中最为经典的元素
便是病床旁的灯光设计

之后的一幕里,珍回忆说,自己曾在湖里看见奇怪的生物,它深深地映在了脑海里。随后的画面中,观众分不清镜头是抬头仰望、还是低头看着水中的倒影,那个生物有如身处蓝天白云之中,无拘无束。

▲湖里的奇怪生物

除此之外,伊特的灵魂进入肯的身躯之后,带领珍穿越古代宫殿的片段,与反复出现的,湖边桌椅旁频繁走动的人群,很明显都是梦境。但他们也都融入了现实之中,难以辨认。以至于到了影片结尾,周遭的不真实感愈发浓烈,珍望着医院外挖掘机扒出的沙地,努力地睁大眼睛,希望自己能够醒来……

▲珍望着医院外挖掘机扒出的沙地,
努力地睁大眼睛,希望自己能够醒来……

[ 乡愁 ]1983

▲[乡愁]海报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
主演:奥列格·扬科夫斯基Oleg Yankovskiy/厄兰·约瑟夫森Erland Josephson

这部电影的梦境呈现得非常直白,也非常易于理解。塔可夫斯基在绝大部分场景中强化了两者的区别,最明显之处在于色彩。影片中,梦境与现实的饱和度差异巨大,场景一经切换便可知晓。现实的画面当然色彩清晰,饱和度高,而梦境大多与过去的回忆、故乡的思念挂钩,所以饱和度非常低,几近黑白,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梦境大多与过去的回忆、故乡的思念挂钩
所以饱和度非常低,几近黑白,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运动也是另一个鉴别方法。在现实中,画面中的各个元素都是按照正常的速度运动,未经任何处理,而梦境之中的画面都经过了放慢的处理,体现出虚幻的效果。另外,在大部分梦境里,声效也有所不同,从最开始的铃声、流水声,再到后来的回声处理,都是如此情形。特别是在有些场景中,这些元素出现在安德烈躺下后的画面里,直截了当地告诉观众:这就是梦境。

▲运动与声效都是鉴别梦境的方法

当然,影片并没有在现实与梦境的交错中停滞不前。随着故事的发展深入,安德烈渐渐陷入到乡愁之中欲罢不能、无处藏身。德国牧羊犬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它始终穿梭在现实与梦境之间,观众难以判断,这是记忆在梦境中的模样,还是现实对于梦境的影响。而安德烈醉酒后,一个小孩突然出现,与之对话,结尾处其本人更是坐在了故乡的屋前,这一切俨然都是现实与梦境的融合。

▲德国牧羊犬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
它始终穿梭在现实与梦境之间

这样看来,此处的循序渐进确有强化故事演绎之功效。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2010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海报

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主演: 萨卡达·卡温巴迪

电影标题就已对梦境的大意做了解释,梦中景及前世景,布米叔叔得了肾衰竭回乡静待死亡,在如梦一般的幻境里他看见了自己前世,既匪夷所思,又像觉悟一般洞见。

在影片中,梦境与现实被光线所分割,又被声音所连接。现实中,从室内看去,室外阳光明朗,枝叶摇曳,与室内产生极大的光线反差,在固定不变的镜头外,逐渐响起了具有民族风情的乐曲,镜头切换到另一面的吊床,此时光线已经发生了变化,意在表现长时间的睡眠,随后的切换便是时空的扭转,镜头面对着一片丛林,光线如同黑夜来临之前,没有了日光却还未陷入完全的黑暗,音乐在这几个场景切换之间一直未停,从而让人感受到这些场景的关联性,在前世他是一位曾经与鲶鱼欢爱过的公主。

▲布米叔叔前世是一位
曾经与鲶鱼欢爱过的公主

另一段从洞穴中看见的后世亦是如此,但在光线变化所指明的时空转换之间,因有了布米叔叔的独白而更为明确,布米叔叔的后世一只军队中的灵猴,此刻的画面是几个图像的切换。

▲布米叔叔的后世一只军队中的灵猴

阿彼察邦引用德里克·贾曼的话说过:“I am only afraid of dying.”[布米叔叔]的主线情节却刚好是一个Dying的过程,而他在影片中所表现的含有宗教意味的轮回,让死亡看上去不那么绝望。

[ 镜子 ]1975

▲[镜子]海报

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
主演: 玛格瑞塔·泰瑞柯娃 Margarita Terekhova/ 奥列格·扬科夫斯基Oleg Yankovskiy

电影中的梦境不如说是镜像中的人生回忆,更是一场自我审视,[镜子]被认为是塔可夫斯基享誉最高的自传性电影,以镜观人生,用虚像映衬实像,大有“假作真时真亦假”之意。

影片中虚实界限有着明确的划分,现实的彩色与镜像的黑白构成了二者的区别,梦境有如失了色的回忆,而在这回忆之中又不断地涌现出超现实的怪相。

声音在这部电影中也是串联虚实的工具,不过电影中除了画外背景音之外,对白与声效亦起到了穿越梦境与现实的作用,在开头的场景中,男孩打开电视,随着电视屏幕的闪烁出现了非画中人的对白,男孩退后几步镜头随后切换,画面变成了黑白,电视中播放的是通过心理暗示治疗口吃的影片。电视录像中的画面除了黑白之外与其他场景同样具有真实感,它非以电视播出的方式呈现,也就是说这一段等同于记忆的某一个部分,或者是一段记忆的改装。

▲一段记忆的改装

母亲洗头的场景中,现实与假象的连接亦依靠声音完成,年幼的主人公醒来起身而坐且望向窗外,此刻画外传来幽鸣,画面在这段声音之中转化为黑白的灌木,随着风声晃动,随后开始一段超现实的场景。

▲[镜子]中超现实的场景

老塔说不要把[镜子]想象得太复杂,但它毕竟是一个人的一段人生,又如何不复杂。

影迷互动

聊聊电影里那些春风沉醉的梦与诗

请到文章末尾评论区留言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

看 电 影  杂 志

想了解关于电影的最新资讯
独家影评第一手内幕
欢迎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