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庄暴见孟子(【经典忑读】《先秦诸子选读?走进孟子(四)》(张忑侠))

庄暴见孟子

先秦诸子选读·走进孟子(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原文和翻译
1、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2)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4)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5)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3)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1)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曰:“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注释】
见于王:被齐王召见
语:yù告诉
庶几:差不多
直:通“只”,不过、仅仅
由:通“犹”,犹如
独乐乐:独自一人娱乐的快乐
管籥(yuè月):管,笙;籥,萧 
举:皆、都
疾首蹙额(cù è 促遏):优愁的样子,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额,愁貌。”
极:“穷也。”
田猎:田通“畋”,在野外打猎
羽旄:旗帜

【翻译】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接着问:“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进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暴谈论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宣王脸色变得不好意思他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的音乐,只是喜好世俗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治理得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音乐与古代的音乐差不多。”宣王说:“能让我听听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娱乐,与和他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娱乐,与和多数人一起娱乐,哪个更快乐?”
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娱乐更快乐。”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娱乐吧!假如大王在此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此围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旌旗的华丽,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不和百姓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在此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转告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此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见到旌旗的华丽,都眉开眼笑地相互转告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倘若大王能与民同乐,那么就会称王天下了!”

2、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⑴:‘经始灵台⑵,经之营之。庶民攻⑶之,不日⑷成之。经史勿亟⑸,庶民子来⑹。王在灵囿⑺,麀鹿攸伏⑻。麀鹿濯濯⑼,白鸟鹤鹤⑽。王在灵沼⑾,於轫⑿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⒀曰:‘时日害丧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 
经始:开始规划营造;
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攻:建造。
不日:不几天。
亟:急
庶民子来:  老百姓像儿子似的来修建灵台。
囿:   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麀鹿:  母鹿;    攸:同“所”。
濯(zhuó)濯:  肥胖而光滑的样子。
鹤鹤:  羽毛洁白的样子。
灵沼:  池名。
於(wū):  赞叹词;
轫(rèn):满 
《汤誓》:《尚书》中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词。
时日害丧: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时,这;害,何,何时;
丧,毁灭。
予及女:我和你。“女”通“汝”,你。

【翻译】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顾盼着鸿雁麋鹿说:“贤者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先要成为贤者才能对此感到快乐,不贤者就算有这一切,也不会快乐。《诗经》里说:‘开始筹建灵台时,反复丈量规划。庶民们都来修建,不几天就建成了。筹建之初本不着急,可百姓像儿子(给父亲做事)那样(自动)前来。文王在灵园走,母鹿就静静伏下;母鹿肥美毛色润泽,白鸟羽毛洁净丰美。文王走到灵沼,赞叹满池鱼儿欢跃。’文王使用民力修建高台池沼,可是百姓欢快高兴,把那城台叫‘灵台’,把那池沼叫‘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而快乐。古代的圣君与民同乐,因此能得到快乐。《汤誓》里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拥有这些高台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还能独享其乐吗?”

3、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④问于晏子⑤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⑥,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⑦。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⑧,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⑨,民乃作慝⑩。方命⑾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⑿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⒀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⒁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⒂?’畜君者,好君也。”
【注释】
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相当于今别墅)。 
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③非:不对,错误。 
④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⑤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 
⑥转附、朝舞、琅邪:均为山名 
⑦春省耕而补不足Xǐnɡ :视察。 
⑧豫:游乐。  
⑨睊睊:juàn 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
⑩胥:皆,都。慝:tè   恶。 
⑾方命:违反命令。方,违反。 
⑿说:通“悦”;  大戒:充分的准备。 
⒀大师:读“太师”,古代的乐官。 
⒁《徴招》《角招》:zhǐsháo,古代五音(宫、商、角、徴、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⒂畜君何尤xù:爱好,喜爱。尤:错误,过失。

【翻译】
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有。众人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身为众人的君上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是不曾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怎样修为才能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比美呢?’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去叫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情况。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陈述职责内的工作情况。(这些都)没有不和国事相关的。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足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能得到救助?(这样的)游历和巡视,足以作为诸侯的榜样。”现在可不同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征集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纪的事情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吃喝如流水一样浪费。流连荒亡,成了诸侯们的忧虑了。(什么叫流连荒亡呢?)顺流而下乐游忘返叫“流”;逆流而上乐游忘返叫“连”;追围猎物不知收手叫“荒”;嗜酒如命不加节制叫“亡”。古代圣贤君王没有流连荒亡的放纵行为。请你好自为之。’“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在都城内作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郊外,开仓赈济穷困的人。又召乐官说:‘给我制作一些君臣同乐的曲子!’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喜欢国君的意思。”

【赏读】
本课三则选读,主要是在对话中展开孟子民本思想的另一内涵:与民同乐。其中第一则《庄暴见孟子》先由齐国大臣庄暴递给孟子一个话题:齐宣王好乐。随后被孟子巧妙转入与齐宣王对“好乐”问题的探讨中。当齐宣王听到“好乐”话题而深感羞惭时,孟子巧妙绕开对“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区别的纠缠,而是在大尺度上把好乐与治国链接,既给齐宣王以台阶下,又勾起他新的求知欲,使他忍不住向孟子请教好乐与治国的关系问题。
善辩的孟子却并不顺着齐宣王的倾听渴望,把自己的观点主张趁势一泻而出;而是设置了一连串的问题,层层诱导,环环相扣,使齐宣王在思考和选择中一步一步陷入孟子的正题。对孟子设置的问题,齐宣王也一一对应地给出答案选择:独自欣赏音乐比不上与人一起欣赏快乐;与少数人欣赏音乐,比不上与众多的人欣赏音乐快乐。而天下最多的众人是谁?聪明的孟子这才揭开庐山真面目,顺势而下,在鲜明对比中亮出观点:同样的娱乐方式,庶民的反应却截然相反,关键不是能不能要不要以及用什么方式娱乐的问题,而是与谁娱乐的问题,从而提出“与民同乐而王”的政治主张。
要注意的是,孟子这里的“与民同乐”并不是指所有的娱乐都要求君、民一起参与,而是指君王以庶民忧乐为忧乐、庶民也会以君王忧乐为忧乐的“上下一心、天地一体”的王道景象。
第二则是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梁惠王站在曲池边环视四周,对着鸿雁麋鹿向孟子赞叹:“贤者也会以此为乐吧?”孟子清晰而准确地回答:“先要成为贤者,然后才能对此感到快乐;不贤的人即使拥有这一切,也不会感到快乐。”接着引用《诗经》和《汤誓》,把老百姓对待周文王和对待夏桀截然不同的态度做对比,提醒梁惠王:快乐来自内心深处,只有与民同乐、上下一心、君民一体,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假如失去民心,百姓对你恨之入骨,即使拥有再多,也不会快乐。
第三则写齐宣王在雪宫召见孟子,两人即兴对话。其画面鲜活,情景历历可见:齐宣王一边安享雪宫之美,一边颇有几分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也有这种快乐吗?”孟子非常清醒自己的初衷,于是就说:“有!但如果庶民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责怪他的君上。得不到就责怪君上是不对的。而身为君上不与庶民同乐也是不对的。”顺势亮明观点:与民同乐同忧、与天下同乐同忧,就能成王道。
接下来孟子引用齐景公与晏子的一段对话故事。晏子反对一切为观游而观游的举动,他提醒齐景公效仿先王,把每一次巡游都当做察民情、解民困、与民共甘苦的机会,而不能恣意放纵、纵情挥霍而招致民怨民乱。明智的齐景公立即采纳,出居城郊、开仓取粮、补给百姓,并请乐师制曲作乐,歌词里唱出“喜欢国君”的句子。对话至此戛然而止,却留给我们无穷想象——
齐宣王会不会、有没有反思自己的雪宫之乐?他从此以后将怎样思考处理自己的享乐与庶民的关系?
我们所知道的是,在那诸侯国“聚力争利”的战国时代,尽管孟子的“仁政”“王道”“民本”思想与主张最终没有得到推行,但却深深地震撼过一个时代,也影响了后来的时代。

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来稿请发至邮箱gzyw@txlexue.com。

庄暴见孟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