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写诗用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古诗平水韵与新韵的区别)

网友提问:

古体诗词应该使用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

优质回答:

由一开始,近体诗词本来就是适用《平水韵》或《词林正韵》体系,不存在应不应该的问题。自然,今人创作诗词,用韵采用什么标准,这个可以探讨。

直接表态,我是不支持《中华新韵》的。总觉得是体制内那群专家吃饱没事做,又或是为了申请项目经费的产物。其实也不单是我不支持,《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自2010年由中华诗词学会公布至今,在“知古倡今,双轨并行”的政策下,到目前,即使是其老东家收到的稿件中,采用率也不到10%。究其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是韵部设置归纳不完善,将106韵部的《平水韵》,一下压缩到14部,很多读着完全不顺口的文字,也归纳到同一韵部。官方对质疑的解释是:“是为了给诗词创作者提供更大的创作空间,当然,我们不反对使用窄韵”。

问题来了,既然是为了提供更大的创作空间,还为何要设立标准?今人创作,自己觉得音韵和谐,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人去背记那“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韵书。再说,唐人写诗时也没有什么《平水韵》,那都是后人根据唐诗归纳整理出来的。

今人创作,当然可以使用新韵。但不应是《中华新韵》,而是开放让创作者根据今音自己把握韵字韵脚的和谐。

另外,格律诗词已定格,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产。你可以不屑,但不能不尊重。如果要依新韵创作,建议也在七律、七绝等诗体前面加个新字,免得日后我们的子孙怀疑唐诗宋词不合韵。

其他网友回答

写诗词者,今天的人都是爱好者。没有一辈子啥事不干,就整天皓首穷经去钻研诗词的!

我最近几年也喜欢写写诗填填词,附庸风雅一回。三五天有感觉就写一首。还是很有收获的,最起码懂得了炼字和意境的重要性。而不是纠结到底用什么格律。我认为平水韵的,喜欢就尽管去写。喜欢新韵的,自由畅快,同样喜欢的人很多!互相不要攻击,诗词本身就是小众艺术,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未尝不可,何必争吵呢?

我的体验就是,写诗填词按照宽松要求,用中华新韵符合现代人的语言发音,只要符合平仄,有意境就是很不错的作品了。

入门级別的新手,太深奥死板的格律要求,实在不是今天的爱好者能消化的。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全凭兴趣才喜欢作诗填词的,不要把人都吓跑了!

我的观点,拟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书法未必尽师古,

下联:诗风何如多鉴今。

作诗,我喜欢古风:

人生不过只如此,管他过往又如何。

浮沉去留淡无意,君子一笑亦罢了。

出口未必能成章,入心自然有江河。

唐诗宋词伴残梦,千年一瞬自在歌。:

作词,我喜欢新韵:

沁园春◎一字歌

一筆春風,一曲天涯,一醉朝夕。一入詩書畫,一生癡笑,一爐香篆,一樽无敌。一眼千年,一枝一叶,一羽凌云万丈兮。溪中水,一心东入海,一派雄姿。

一一顿悟宽衣,一花漫燃十里熙熙。一众星朗朗,一眸桃李, 一蹊葳蕤,一忆相思。 一境心生,一梦伊始,一往无前流水西。平天下,一条行者路,九九归一。

其他网友回答

别的回答七七八八的把历代韵书流变讲的差不多了。但就古诗用何种韵却没说道点子上。

旧体诗非常关键的一点是约定俗成。为什么这么讲?唐诗用的是唐韵没错,乃至宋、元、明、清都有各自的韵书,但这些韵书所本是何?诗词用韵所本是何?却没有讲清。

唐韵是唐朝的韵书,其所本是隋朝陆法言牵头弄的《切韵》;宋代韵书是《大宋重修广韵》(广韵)、《集韵》,也是集成了《切韵》、《唐韵》的音系;金朝刘渊则以当时的音韵体系,总结唐人用韵,修订《平水韵》;明朝又以宋、元时期的又以中原雅音作《洪武正韵》;清朝又翻修《平水韵》订成《佩文韵府》。

自唐之后,五代已经难辨一东二冬,两宋时期已经不辨一东二冬;元朝难辨入声演成了“入派三声”。明清之后更是无有入声——-但历代诗作用韵中,依然有入声、分一东二冬。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无非是韵书、乃至旧体诗歌的用韵都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乃至于平水韵一经成立,元明清三代全以此为旧体五七言诗的《诗韵》。明朝不用《洪武正韵》写诗,清朝更是直接沿袭南宋、金人的韵书目录。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做旧体诗,为什么还要去弄一套不合脚的新韵系统?

中华新韵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非要用新韵去套旧东西。这种情况从古至今就从来没出现过。宋词不用平水韵,而用的是后来编撰的《集韵》,元曲不用平水韵,而用的是配套的《中原音韵》,为什么?就是因为新产生的体裁是当下朝代所特有,其用韵体系是完全切合时代的,如果沿用《唐韵》、《平水韵》就如同现代人要求古诗词用《中华新韵》一样可笑(前文提到宋人不辨东冬,元人不辨入声)。

这是什么意思?每朝自产的韵部,是配合每朝自产的体裁运用的。而诗则不同,诗有本所记的说法便是起源于周朝,数千年的涵养下来,其用韵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了,所以大家才一直沿袭下来,而在音韵流变的过程,诗歌已经丧失了音乐性了,所以能够约定俗成。—–其好坏之分更多的是在文字、诗人情感上。

那么,为什么不让旧体诗保持传统、让更适合的现代诗使用《中华新韵》呢?非得把自家时代的东西抛弃、转而用不伦不类的《中华新韵》去祸害旧体诗词?开历史倒车?

综上,自古以来,诗歌的用韵在每个朝代基本上都是沿袭前韵,而当时的韵书更多的是适用于当朝的新兴文体,放在现代也是亦然。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抱庸斋主建议,古体诗词之学如果随性玩玩也就不必深究,若真想登堂入室有所建树,必须严格体律章法。那就是,写近体律绝诗要用平水韵,填词要依词林正韵。

声韵之律,是古诗词形体结构的两大基石,地位尤其重要。喜爱古体诗词的朋友应该都有感受,创作一首诗词,平仄错了容易修改,韵部错了则须大动干戈。于诗词而言,用韵要求更高,标准也更为苛刻。

也许有人会说,历史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古诗词的规则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华新韵理当力倡。这话听起来合乎情理,实质上并非如此,相反,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极端不了解和不负责任。

什么是中华新韵?就是按现代汉语习惯,以普通话字音作蓝本,将汉字按现代汉语(中西结合的声学产物)分成不同韵部,代替平水106部韵。之所以出现所谓的中华新韵,就是针对诗词受众基础不好,对声韵缺乏系统性的学习掌握,从而采联的便宜之计,其本身就是治学不严、学风不实的结果。

我们既然是背负热爱传统国学之名学习创作诗词,我们既然将自己的作品之名冠之以五律七绝,就必须遵循古制章法,规规矩矩的研究创作。

事实上,专业性强的诗词刊媒和重要赛事,也都依然在遵守古制章法。凡用中华新韵入诗的,必须在诗题注明“中华新韵”,无形之中,作品质量水平也是降低等级的。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纠正问题的提法错误——只有古体诗,没有古体词。

正确答案是:两者都不是。

要想回答此问题,必须要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诗歌体裁形式与各时期的音韵特点结合在一起才行。

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大致发展与继承脉络为:诗经——楚辞——乐府——古体诗——近体诗——宋词——元曲。其中“古体诗”处于东汉末期至唐初的这个时期。唐的中后期开始是近体诗(格律诗)盛行的年代。“诗词”指的是唐诗与宋词,是近体诗与其后的诗歌体裁概称。

音韵学上,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对应的诗歌体裁是《诗经》至《乐府》),中古音系统(对应的诗歌体裁是古体诗与近体诗),近代音系统(对应的诗歌体裁是《宋词》与《元曲》)。

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历时一千二百多年。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春秋以前;2、春秋战国时期;3、两汉时期。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这一时期的发音特点是没有轻唇音。

中古音是指南北朝——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

《集韵》与《广韵》是宋时修订的官方音韵,但也都是对《切韵》韵部的补充与增广,其本质上还是《切韵》的延续。如今意义上的《平水韵》指的是清代校订而成的《佩文韵府》,运用构拟切音模仿中古音而成,与唐宋时期的实际发声并非是全部吻合的。

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

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词林正韵》也是校订于清代,而《词林正韵》与《平水韵》一样都是后人归纳总结而成。由此可以看出,宋词的出现,其音韵的运用已经脱离了“中古音系”,其发声特点更偏向于“近代音系”。所以,《元曲》采用的《中原音韵》不但不是“北方语”的入侵,反倒证明了其是对宋后期声韵的继承。

《平水韵》构拟的是唐声,《词林正韵》附会的是宋音,而两者却处于不同的音系范畴,前者是“中古音系”,后者属于“近代音系”。

现代普通话,属于近代音系统,而当代的诗词写作,严格来说要把诗和词的音韵区别开来,诗需依照中古音系的声韵标准(当今的古声代表是平水韵),词依照的是近代音系标准(当今的古声代表是词林正韵)。

由上可以看出,汉语的音韵与发声自古以来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是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合逐步发展而成的。《中华新韵》的韵部相较于其他韵部,目前为止是最贴近于普通话发声标准的。至于当代诗词的创作是遵循《平水韵》,《词林正韵》还是《中华新韵》这取决于创作者本身的喜好。

当代人写诗要么用《平水韵》要么用《中华新韵》;填词要么用《词林正韵》要么用《中华新韵》;三者不能混用。这是对不同时期汉语语言文化所作出的尊重与保护,与所谓的“限制”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