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杨玉东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下面我谈一谈一线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一解决课课题的来源。?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法研究。二研究对象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如学生上课怎样注意力集中,有位老师就采用兵教兵的办法。三研究程序。研究的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开题?;第二阶段(实施阶段):?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推广。告诉老师做课题研究不那么的“高大上”,来源于实际,指导自己或他人教育教学有进步。

延伸阅读

课例研究在在课前还是课后

在课后比较多。因为颗粒主要是在自己上完课或者听完别人的课,觉得很有研究价值,然后去反思写论文做研究,所以我认为一般是在课后研究课例。

课例研究属于开发校本课程吗

不属于。

因为课例研究是对课堂教学实例的研究,是教学科研。

课例研究属于校本课程吗

课例研究主要是行动和实践研究,借助课例进行研究,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提高教学水平,因此不是校本课程的范畴!

一个好的课例有什么特征

一个好的课例的特征是:
1、主题明确。

好的课例研究的主题非常明确,开门见山地交代,使读者立即跟随写作者进入研究的状态。

2、线索清楚。

一个好的课例会对研究的思路进行高度的精炼概括,使用一些小标题。

3、关键性事件。

也就是在课例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焦点会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4、过程性资料翔实。

把围绕主题的问题发生过程可以描述出来,尤其是那些具有教学决定的过程的资料翔实。

5、有结论和反思。

课例研究的结果可以是开放式的,以引发读者思考和讨论。

化学课例研究意义

意义有三:第一是完成三维教学目标的必由过程,第二创设探究情境,积极引导科学探究,第三探究能力促成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第一,三维教学目标中,科学探究已经渗透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

第二,老师学生都要具备创设探究情境的能力。首先是意识的培养,然后是主题的挖掘,再就是不断的总结提高。

第三,学生通过学习科学,具有因认识自然界而产生的充实感和兴奋感。高中教育之中强调科学探究,实际上在高中教育中强调科学探究,是基于人们对科学认识的一些发展

怎么做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1)、课例由哪些要素构成

一个课例应该由以下四方面要素构成。

1、背景与主题

背景与主题是课例的第一要素。因为课堂教学是复杂的,通常的听课评课往往对一节课从各个角度提出各种改进意见。课例研究并不追求通过一节课试图解决很多个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个课例认识一个小的研究问题——这就是研究的主题,“小”才有可能“深”。研究的主题最好从课例的题目就能看出、或者开门见山地交代,这样别人可以直接地知道这个课例探讨什么方面的问题,而不要读了洋洋洒洒几千字还不知课例想解决什么问题。

主题从哪里来、为何选择这个主题研究?这就需要交代该课例产生的背景。例如,背景中可以交代主题是来自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扰难点、来自课改中的核心理念的践行等。背景的交代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整个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帮助读者理解课例中改进课堂教学的背景和条件等。

2、情境与描述

课例的载体是学科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情境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不等同于把大篇的课堂实录直接摆进课例报告里。课例的描述不能杜撰,它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及其改进教学的研究过程,但其情节可以经适当的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现讨论的焦点问题。各个课堂情境的选择要环绕课例研究的主题,有时为了凸显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甚至对片段中的语言也可做适当剪裁(如用省略号略去一些无关的话语、删去一些口头禅等)。除了使用第一手的直接的实录描述,也可以用作者讲述的方法对实录片段进行第二手的描写,包括作者本人当时的想法、感觉等都可以写入课例。围绕主题的情境描述要追求准确、精简、引人入胜。

3、问题与讨论

课例反映的是教学改进的过程,因此在课例描述中必然包含着提出的问题,以及由问题引发的后续讨论。因为课例反映的是教学研究“背后”的故事,交代产生这个课例的过程中的问题线索,使读者知道研究教学进展过程的来龙去脉,否则读者只是感觉到描述了一节“好课”,却不知产生这个“好课”的过程是怎样的。对读者来说,把研究授课的问题及其讨论梳理出来、展现过程,可能更具启发价值。

课例描述中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在后续讨论中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但都可以呈现出来。甚至写作者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思维的后续问题或两难问题,留下一个今后可以继续研究和讨论的空间。对于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加以筛选和梳理,最好问题的线索能够环环相扣,这样对读者更具吸引力,而且可以引发深入思考和讨论。那种没有问题的课例描述,或者说只是一节“好课”的展示,实际上并不是我们在这里所倡导的。

4、诠释与研究

对课例本身加以解读,赋予它更高一层的普遍意义,就需要对课例作出诠释、增加一些研究的成分,这是课例的另一要素。不过这种诠释应该是归纳型的、内容紧紧扣在描述的课堂教学和讨论过程上,不宜夸大和跳得太高,否则极易沦为空谈,使得课例前面是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后面是一般理论的泛泛而谈。很多经验性论文就是这样的类型。

对课例的诠释实际上就是交代对于课例研究中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包括课堂教学为何如此改进等的原因,也就是要讲出课堂教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的理由,使读者明白这“背后的故事”。诠释可以选择多个角度解读、尽可能回归教学的基本层面而不要脱离课堂教学。对课例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一节课的改进和研究过程,究竟获得了哪些理性的认识或者初步结论,需要一些概括和提炼。这些“研究成分”使得课例不仅仅是对研究一节课的描述,而且对老师们在日后课堂教学中考虑一类课的改进有启发。

上述划分并非严格,实际上当我们阅读一个课例时,它很可能同时具有两种类型课例的特征,只不过在其中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什么是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