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常识

苏轼与王闰之:生不同时死同穴 (三)

文小叔说历史 让历史更美更有趣更贴近生活
苏轼与王闰之:生不同时死同穴
王弗死后四年,苏轼孤苦了四年,四年后,他娶王闰之为妻。
在这里我们知道,苏轼并不是在王弗死了之后马上就娶了王闰之,苏轼等待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苏轼犹豫、徘徊不定的过程。究其原因就是,王闰之不是一般的女人,她是王弗的妹妹。
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这个问题也是后来的学者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是,是王弗主动要求娶王闰之的,还是苏轼被迫接受王弗的遗言不得不取王闰之的?
持前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妻子王弗的死,苏轼觉得很愧疚,觉得是自己照顾不周,为了补偿死去的妻子,苏轼决定把对亡妻的爱转移到她的妹妹王闰之身上。
持后一种观点的人认为,续娶王闰之完全是王弗临死前做出的安排,与苏轼想的恰恰相反,她认为不能侍候苏轼一辈子是她的错,她对不起苏轼,对不起苏家,于是决定让自己的妹妹来代替自己,以求得她内心的安宁。而苏轼呢,面对爱妻临终前的嘱托,无论什么样的要求,苏轼也会毫不犹豫的答应的。
到底是主动续娶还是被动接受?在纳兰秋看来,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如果是主动续娶为什么要拖到四年之后才结婚呢?要知道古时候的女子一般十五六岁都到了婚嫁的年龄,而王润之家给苏轼的时候已经到了二十一岁。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苏家和王家早已有婚约在先,王家并不担心女儿的婚事,而苏轼迟迟不把王闰之娶过来,原因就是他还没有从失去爱妻的悲痛中走出来,另外他接受王闰之也需要一个过程。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王闰之只不过是一个善于采桑炊茶的村姑,她的容貌、品味、学识根本无法与姐姐王弗相比的,以大才子苏轼的眼光怎么会看上一个村姑呢?这并不是苏轼看不起劳动人民,而是他觉得他与王闰之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两个世界的人怎么能够走到一起呢?
主动续娶也好,被动接受也罢,总之他们走到了一块,从王弗和苏轼做出这样决定的原因可以看出,两个人心里都装着对方。
所谓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苏轼与王闰之的结合不但没有酿出婚姻悲剧,反而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苏轼也没有想到,在后来几十年的相处中,苏轼对王闰之的感情甚至超越了对王弗的感情。
苏轼是好男人,好男人当然要好女人来陪伴,王闰之就是这样一个好女人。
但是,很多人向苏轼发出尖锐的质疑,问他是不是把王闰之当作王弗的替代品。这样的质疑可以理解,因为苏轼爱王弗爱得真切爱得深沉,但苏轼绝对没有把王闰之当作王弗的替代品。不可否认,爱屋及乌,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从妹妹的身上可以看到姐姐的影子,这勾起苏轼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但他敢发誓,他爱王闰之,并不是因为她是王弗的妹妹。
王闰之嫁给苏轼之前是没有名字的,这很平常,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古时候的女子都逃不脱有姓无名的命运,即使皇帝的妃子我们都不得不称呼其某某女士,苏轼的祖母我们称之为史女士,苏轼的母亲我们称之为程女士。只有苏轼的三个妻妾王弗、王闰之、王朝云例外,苏轼都给她们娶了自己的名字,可以看出苏轼对女子的尊重。所以说,嫁给苏轼这样的男人,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
对王闰之来说,更幸运的是她还有了自己的字:季璋。从这个字可以看出王闰之在王家排行老三。苏轼之所以给她取名为“闰之”,大概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王闰之出生的月份是闰月;二是“闰”通“闰”,有增加的意思,暗含苏轼中年丧妻又娶了一个妻子的意思,与当时苏轼的处境相符。
在古代,没有什么比一个女子拥有自己的名字更加令人兴奋了,王闰之很庆幸嫁给了苏轼这样的好男人,也同时感激姐姐临终前的安排,并暗自发誓,不惜一切代价做苏家的好媳妇。
王闰之没有姐姐那般锦绣才华,但却不失一个好女子。她不笨,她知道女人最重要的是先做好女人,然后才可以涉及其他,比如学识。她是一个安顺的女子,做女人该做的一切,孝敬老人,相夫教子,柴米油盐,事无巨细,家庭是她一生的事业,爱情则是她额外的收获。或许正是妹妹这种任劳任怨、贤妻良母的性格,姐姐王弗才会做出这样的安排,她深知,她死后,苏轼需要这样一个女人。
熙宁四年十一月,苏轼出任杭州通判,那时候苏轼的家境比较清苦,可是他阁下却活得相当潇洒,因为他有潇洒的资本,因为有一个女人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他,挑起了家庭重担。到杭州的第三天恰好是腊日,公务员放假,苏轼不管三七二十一,节假日不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一个人跑到西湖孤山去拜访他仰慕已久的高僧惠思和惠勤。
在孤山,苏轼与惠思和惠勤相见恨晚,远离尘嚣,远离朝堂,远离那些凡俗尘世,与鸟雀啁啾为伴,与花草树木为伴,游湖玩水,吟诗作赋,对酒当歌,忘乎所以。
而与此同时,王闰之已经累得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尽管当时已经是寒冷的腊月,她忙里忙外,一刻不得歇息。她要照顾自己的孩子,当时他们的儿子苏迨尚不能走路,她还要照顾苏轼的遗孀及两个侄孙,她还要照顾婆婆,婆婆年纪又大,眼睛不好使,十几口人的家务,全由一个柔弱的女子承担,唉真让人心疼。
王闰之已经搞完了大扫除,苏轼有洁癖,不许屋子乱糟糟的,脏兮兮的,王闰之阁三天就大扫除一次,桌椅什么的天天擦试,地上洁净得看不到一粒灰尘,可这一切的背后是王闰之无数的汗水和辛劳。
王闰之做了一桌子丰盛的晚餐,可是左等右等不见苏轼的归影,孩子们不能等,就一口一口的喂他们先吃,老人也不能等,就侍候婆婆吃了休息。全家都吃了,只有王闰之一个人饿着肚子,她从来没有先吃过一次饭,无论等到什么时候,她都要和苏轼一起吃。
王闰之就在大门口张望着,实在累了,就在墙上靠一靠,不知不觉中,竟睡了过去。
也深了,苏轼意尽而归,看见门口熟睡的妻子那憔悴的模样,他后头一阵哽咽。多么好的一个女人,可是却得到我这样的对待,这叫我如何面对九泉之下的王弗?
这以后,苏轼再也没有让王闰之苦苦等待。
苏轼在后来的诗文里常常称赞王闰之是“老孟光”,孟光是东汉著名的隐士梁鸿的妻子,据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贤惠的妻子,她长得很丑,可是对丈夫却很温柔,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单腿跪地,用托盘把饭碗举至梁鸿的眉前,于是举案齐眉的故事就千古流传。苏轼把王闰之比作孟光,足见王闰之的贤惠和苏轼对她的深厚情感。
苏轼在密州担任太守的时候,密州地区遭遇旱灾,旱灾又导致蝗灾,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度日如年,整个密州地区民不聊生,哀鸿遍野,丢儿弃女的现象屡见不鲜。苏轼可不是沽名钓誉、贪图享乐的人,他是心忧天下的父母官,他一上任,就马不停蹄的、心急火燎的赶往受灾区,苦口婆心的劝慰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与官兵们吃野菜,住窝棚,奋斗在救灾第一线。
这天,苏轼疲惫的回到家,又累又饿,心力交瘁,他的儿子苏过,当时才四岁,啥也不懂,嚷着问苏轼有没有带好吃的给他。这通常可以理解,就像现在的小孩子一样,爸爸妈妈出远门了,突然回来了,孩子首先问的就是爸爸妈妈有没有带好吃的好玩的给他们。也许,这几日救灾把苏轼弄得很烦躁了,就忍不住大骂了儿子苏过一通。
王闰之听见了,过来劝说苏轼,小孩子不懂事,跟他发火做什么呢?你那么辛苦,还不如自己找点乐子呢。于是,赶忙端来洗脸水,让苏轼擦洗一身的疲惫,又为苏轼泡上一杯上好的龙井,或者为苏轼倒上一杯菊花酒,一边让苏轼喝着饮着,一边为苏轼捶背,浓浓暖意,让苏轼感到家就是爱的港湾,无论外面如何风雨交加,家里永远是温暖如春。
当然,苏轼对王闰之也爱护有加。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太守时,生性豪爽的他在诗文了说了几句朝廷的不好,于是宋神宗大发雷霆,要把他捉拿归案。一群官兵为苏轼戴上枷锁,准备押赴开封。
对于家庭,无论发生怎样的困难,王闰之都可以挺过来,可是面对夫君在官场上的祸端她束手无策,整日以泪洗面,而开朗乐观的苏轼却用开玩笑的口吻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宋真宗的时候,有一个世外高人,不喜欢做官,作诗作得非常好。宋真宗把他召至跟前,问他:“你那么喜欢作诗,离开家乡的时候有没有人作诗为你送行呢?”这个人说:“没有。但是我的妻子为我作了一首诗。”真宗大惊:“你妻子也会作诗?”他点了点头。真宗要他把妻子作的诗念出来给他听,这个人不慌不忙的念道:“且休落魄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听了大笑,同时也为他妻子的诗歌所感动,不再勉强,放了他回去。
说到这,苏轼对王闰之说:“你若想救我,何不学学世外高人的妻子,也为我作一首诗呢?”
一席话,把王闰之逗得破涕为笑。其实,苏轼也明白,王闰之虽然也认识几个字,但离作诗差远了,苏轼只不过是想让妻子不要过于伤怀罢了,这样的事情他经历多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苏轼被官兵带走后,朝廷又派人来搜查他的居所,王闰之惊吓之下把苏轼在湖州写的诗文一把火全部烧了。事后,王闰之非常后悔,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天大的错事,那可是丈夫多年的心血啊,苏轼对自己的诗文非常珍惜,看得比命还重。但苏轼并没有因此而责怪王闰之,可见他对王闰之的袒护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情感问题上,王闰之也做到了一个女子少有的大度与气量。我们知道,爱情是自私的,对女人而言尤为如此,有哪个女子真的愿意别的女子来分享自己所爱的人呢?而面对苏轼对亡妻王弗的念念不忘,她没有怨言。
苏轼在王弗死后的十年,为前妻写悼亡词《江城子》,她不是不知道,她也看得懂他写的词,但是她不怪他,一点不怪他,他写《江城子》的时候,唯有泪千行,她看着他,也跟着垂泪。不为别的,只为苏轼这样一个深情的男子。
在杭州的时候,体贴的她还亲自为苏轼选了一个贴身侍妾,因为她知道,她除了做好一个贤妻良母之外,在琴棋书画上面,她给不了他任何的乐趣,他需要一个这样的女子,于是把王朝云送到了苏轼的面前。
可惜这样一个好女子命也不长久,王闰之陪伴苏轼走过了他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后,她追随姐姐而去。
王闰之的死,与王弗的死一样,带给苏轼巨大的悲痛,他在祭文中誓言要与王闰之死后同穴:“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后来,苏轼请了当时的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将这十张佛像献于王闰之的灵前。
苏轼在祭文中的愿望也得到了实现,他死后,他的儿子把他与王闰之合葬在了一起。
明日更精彩
特别提醒:美好的一天结束啦,喜欢文章的小伙伴们别忘记点击文章右下角“在看”两个字并分享朋友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