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常识

赵勇|深度检索《法兰克福学派内外》一书,引用文献才三百多个,却花了我一千多两银子,求夸

为报一个奖,把拙书《法兰克福学派内外: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深度检索一番。检索的项目既是这本书,也包括书中所收文章。因为这本书是本“专题论集”,里面的文章都发表过。
此前也曾检索过该书,但只是检索了“CSSCI数据库”的引用情况。这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除检索CSSCI之外,还主动帮我检索了“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两库相加,还不足400次,费用总计1217元。
我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悲桑。
想到我这本书毕竟不是那谁谁的《〈论语〉心得》,便又坦然了许多。渐渐地,我这张老脸开始变得宠辱不惊,现在情绪基本稳定。
“意识”到这里开始“流”了,想起一个名句:
J’aimais moins votrevisage de jeune femme que celui que vous avez maintenant, dévasté. 王道乾译作:“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有译本把“备受摧残”译作“饱经沧桑”,问儿子孰优孰劣。他说,“饱经沧桑”更中国化,“备受摧残”更接近原义。但我以为,汉语译文从不重复前面用词和音响效果上看,后面的“面容”改为“容颜”似更好。
插播完毕,言归正传。
所以,究竟是求夸,还是求喷,我很茫然。你们看着办吧。
现把检索的详细内容奉上,亦奉上书中部分文章的原发刊物和转载情况。
非常感谢引我书与文的各位作者!
报告编号:2019197

论文收录引用
检索证明报告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L18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二○一九年制
委托人姓名:赵勇
委托人现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论文发表年限:2004年—2016年
检索数据库:
CSSCI
1998—2019年
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
1915—2019年
根据委托人提供的代表作清单,检索结果如下:
1)CSSCI引用:有14个代表作(其中有一本为图书)共被引用57次,其中被他人引用47次;
2)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引用:有18个代表作(其中有一本为图书)共被引用332次,其中被他人引用322次。
本报告“他人引用”的区分标准为:除被检索作者以外其他人的引用。
(详细结果见附件)
特此证明!
检索报告人: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L18
2019年03月20日
附件:
一、CSSCI引用情况
1.
【被引文献作者】赵勇
【被引文献篇名】法兰克福学派内外——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
【文 献 类 型】图书
【被引文献期刊】法兰克福学派内外——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
【被引期刊年代】2016
【被引文献出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来 源 文 献】
1.何振海/贺国庆.西方大学史上的“学派”现象:变迁、特征与现实观照.教育研究.2017,38(8):143-151
2.王熙.价值观教育与社会阶层问题研究——基于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探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36-41
3.赵勇.讲故事的人或形式的政治——本雅明视角下的赵树理.文学评论.2017,(5):44-53
4.赵勇.从“审美中心论”到“审美/非审美”矛盾论——童庆炳文化诗学话语的反思与拓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46-58
5.赵勇/韦伯,塞缪尔.亲历法兰克福学派:从“非同一”到“独异”——塞缪尔·韦伯访谈录.文艺理论研究.2017,(4):40-47
———————————————————————–
2.
【被引文献作者】赵勇
【被引文献篇名】关于文化研究的历史考察及其反思
【文 献 类 型】期刊论文
【被引文献期刊】中国社会科学
【被引期刊年代】2005
【被引文献出处】2005,(2)
【来 源 文 献】
1.俞吾金.究竟如何理解并翻译葛兰西的重要术语:organic intellectual.哲学动态.2010,(2):5-8
2.李怡.文史对话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6,(3):169-180
3.赵勇.从“审美中心论”到“审美/非审美”矛盾论——童庆炳文化诗学话语的反思与拓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46-58
4.罗如春.“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批判主义”迷误.文艺争鸣.2007,(3):38-47
5.汪正龙.文艺学研究三十年.文艺争鸣.2008,(11):51-58
6.孙士聪.文化研究“失语症”问题——当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遭遇中国经验.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84-92
7.张光芒/童娣.2005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述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7,44(1):137-144
8.李大雪.试析文化学与文化研究的异同.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124-128
9.跃进.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文史哲.2007,(5):22-37
10.张毅/王园.文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阈——近年来文学研究热点问题透视.文史哲.2007,(6):5-19
11.危磊.文化批评的发展演进及其在中国语境之运用.南方文坛.2011,(4):48-52
12.吴子林.自我作对的文学理论——2005年文艺学前沿研究报告.思想战线.2006,(1):6-11
13.何明/吴晓.中国当代美学的转型:从美的本质探求到艺术的文化阐释.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22(5):134-138
14.吴晓.艺术人类学的阐释路径.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5-1084
———————————————————————–
3.
【被引文献作者】赵勇
【被引文献篇名】大众文化的颠覆模式
【文 献 类 型】期刊论文
【被引文献期刊】文学评论
【被引期刊年代】2004
【被引文献出处】2004,(3)
【来 源 文 献】
1.赵勇.大众文化.外国文学.2005,(3):66-73
———————————————————————–
4.
【被引文献作者】赵勇
【被引文献篇名】本雅明的“讲演”与毛泽东的《讲话》——“艺术政治化”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
【文 献 类 型】期刊论文
【被引文献期刊】文学评论
【被引期刊年代】2013
【被引文献出处】(5)
【来 源 文 献】
1.徐刚.2013年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10):183-195
———————————————————————–
5.
【被引文献作者】赵勇
【被引文献篇名】批判精神的沉沦——中国当代文化批评病因之我见
【文 献 类 型】期刊论文
【被引文献期刊】文艺研究
【被引期刊年代】2005
【被引文献出处】2005,(12)
【来 源 文 献】
1.罗如春.“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批判主义”迷误.文艺争鸣.2007,(3):38-47
2.赵勇.未结硕果的思想之花——文化工业理论在中国的兴盛与衰落.文艺争鸣.2009,(11):25-31
3.饶先来.当代文艺批评的时代性与实践性品格.文艺争鸣.2012,(11):40-44
4.尤战生.接受与误读: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在中国.山东社会科学.2011,(10):10-15
5.张清华.批评的“有机性”和“及物性”——关于赵勇和他的文学批评.南方文坛.2006,(3):8-11
6.刘雪松.学院批评的困境与进路之一种.当代文坛.2011,(1):34-37
7.郭宏斌/刘敏.论社会学的学术品格与底层意识.甘肃社会科学.2015,(3):116-119
———————————————————————–
6.
【被引文献作者】赵勇
【被引文献篇名】大众文化
【文 献 类 型】期刊论文
【被引文献期刊】外国文学
【被引期刊年代】2005
【被引文献出处】2005.(3)
【来 源 文 献】
1.梁鸿.“狂欢”话语考——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就是年代文学的诞生.当代作家评论.2009,(5):85-95
2.乔瑞金/李瑞艳.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探索.现代哲学.2007,(5):28-35
———————————————————————–
7.
【被引文献作者】赵勇
【被引文献篇名】艺术的二律背反: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阿多诺“奥斯威辛之后”命题的一种解读
【文 献 类 型】期刊论文
【被引文献期刊】外国文学评论
【被引期刊年代】2015
【被引文献出处】(3)
【来 源 文 献】
1.林剑.阿多诺艺术哲学自主性与生态批评范式的耦合共进.求索.2016,(10):44-48
2.谭红星.阿多诺艺术功能的超越及其现代性.求索.2017,(1):110-114
———————————————————————–
8.
【被引文献作者】赵勇
【被引文献篇名】文化批评的破与立——兼谈阿多诺“奥斯威辛之后”命题的由来
【文 献 类 型】期刊论文
【被引文献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被引期刊年代】2016
【被引文献出处】(1)
【来 源 文 献】
1.林剑.阿多诺艺术哲学自主性与生态批评范式的耦合共进.求索.2016,(10):44-48
2.赵勇.作为“论笔”的文学批评——从阿多诺的“论笔体”说起.文艺争鸣.2018,(1):56-64
3.吴子林/李晓波.深入历史,回归当下——2016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要略.文艺争鸣.2017,(5):109-117
———————————————————————–
9.
【被引文献作者】赵勇
【被引文献篇名】文学介入与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萨特《什么是文学?》的一种解读
【文 献 类 型】期刊论文
【被引文献期刊】外国文学
【被引期刊年代】2007
【被引文献出处】2007,(4)
【来 源 文 献】
1.毕晓.论萨特的“介入文学”与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国外文学.2014,(2):3-11
2.赵勇.征服读者群:《什么是文学》中的大众观.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4):47-55
3.赵勇.学者上电视——以《百家讲坛》为例.文艺争鸣.2008,(1):147-156
—————————————————————
10.
【被引文献作者】赵勇
【被引文献篇名】批判·利用·理解·欣赏——知识分子面对大众文化的四种姿态
【文 献 类 型】期刊论文
【被引文献期刊】探索与争鸣
【被引期刊年代】2011
【被引文献出处】(1)
【来 源 文 献】
1.郭赫男/王永波.大众文化语境中的知识分子生存图景.当代文坛.2012,(5):101-103
—————————————————————
11.
【被引文献作者】赵勇
【被引文献篇名】未结硕果的思想之花——文化工业理论在中国的兴盛与衰落
【文 献 类 型】期刊论文
【被引文献期刊】文艺争鸣
【被引期刊年代】2009
【被引文献出处】(11)
【来 源 文 献】
1.冯建三.从《传播理论史:回归劳动》看文化与劳动的关系.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4):56-63
2.赵勇.大众文化的概念之旅、演变轨迹和研究走向.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3):312-320
3.刘海龙/黄雅兰.试论“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的语境变迁.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10-118
4.杨玲.当代文学的产业化趋势与文学研究的未来——以青春文学为例.文艺争鸣.2010,(9a):124-130
5.曾军.面对形成中的支配性文化及其生产方式——“理论之后”的当代中国文化批评.文艺理论研究.2012,(2):12-18
6.朱国华.文化政治之外的政治:重思法兰克福学派中国之旅.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1):85-93
—————————————————————
12.
【被引文献作者】赵勇
【被引文献篇名】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国之旅——从一篇被人遗忘的“序言”谈起
【文 献 类 型】期刊论文
【被引文献期刊】书屋
【被引期刊年代】2004
【被引文献出处】2004.(3)
【来 源 文 献】
1.傅永军.接受与拒斥——批判理论在中国大陆的命运.山东社会科学.2009,(8):5-9
2.贺翠香.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的影响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1):132-138
—————————————————————
13.
【被引文献作者】赵勇
【被引文献篇名】被简化的本雅明
【文 献 类 型】期刊论文
【被引文献期刊】中国图书评论
【被引期刊年代】2007
【被引文献出处】2007.(2)
【来 源 文 献】
1.温朝霞.本雅明的生产论美学再认识.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6):118-125
—————————————————————
14.
【被引文献作者】阿多诺
【被引文献篇名】文化工业述要
【文 献 类 型】期刊论文
【被引文献期刊】贵州社会科学
【被引期刊年代】2011
【被引文献出处】(6)
【来 源 文 献】
1.邓志武/唐应龙.电视选秀节目批判——基于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4):131-134
2.蒋颖.阿多尔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再研究.求是学刊.2015,(1):29-36
3.孙光磊.从传播到哲学——对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思想理路的考察.学习与探索.2018,(2):164-168
4.赵勇.对“红色经典”做文化研究——从《<红岩>是怎样炼成的》一书说开去.当代文坛.2013,(3):11-171.李洋.社会学与历史学中的广义电影——《电影的透明性》与《书写史学与视听史学》导读.电影艺术.2014,(6):107-111
5.李敬.技术与文化传播:对新媒介文化的批判性研究.社会科学.2017,(6):179-191
6.孙丽君.解构型大众文化产品的伦理导向.山东社会科学.2017,(10):50-54
7.黄赞梅/王茜.商业化网络文学消费是真正的休闲活动吗?.湖南社会科学.2016,(6):168-172
8.李洋.社会学与历史学中的广义电影——《电影的透明性》与《书写史学与视听史学》导读.电影艺术.2014,(6):107-111
9.周晓健.“文化工业”标准化与文化产业标准化语境之辨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45-50
二、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引用情况
1.赵勇.《法兰克福学派内外: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J]. 文艺理论研究,2017,v.37,No.215(06):157.的引证文献:
[1] 刘琨. 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生态之维[D]. 山东大学. 2018.
2.赵勇. 关于文化研究的历史考察及其反思[J]. 中国社会科学,2005,(02):168-176.的引证文献:
[1] 周志强. 否定性的批判实践——论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的分立[J].南京社会科学. 2019(01) :125-133 .
[2] 宗祖盼,李凤亮. 论中国文化产业观念的发生[J]. 学术研究. 2019(01) :162-168 .
[3] 夏艳霞. 当代高校青年文化建设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
[4] 刘淮南. 文学性与文化性[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76-80 .
[5] 张如刚. 中国“文化研究”学科化问题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17.
[6] 郑文君. 霍克海默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7] 孙士聪. 文化研究“失语症”问题——当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遭遇中国经验[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84-92 .
[8] 洪文慧. 辟文学思想对文化研究本土化的启示[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03) :73-77 .
[9] 李怡. 文史对话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 2016(03) :169-180 .
[10]洪明星. 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逻辑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11]郭远兵. 体育文化的心理结构及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契合性[D].武汉体育学院. 2015.
[12]姚崇. 大众文化与社会心态[D]. 陕西师范大学. 2015.
[13]和磊. 关于文化研究学科化建制问题的反思[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1) :41-48.
[14]林克勤. 认知传播学的宏观学术视野[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12) :14-19.
[15]蒋述卓,李石. 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历程与当代语境[J]. 中国文艺评论. 2015(02) :64-74 .
[16]赵敬源. 中国式摔跤文化溯源与传承研究[D]. 河南大学. 2015.
[17]宝娃. 祭海与祭山的比较分析[D]. 中国海洋大学. 2015.
[18]刘近.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再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19]李宁.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电影批评[J]. 电影艺术. 2014(02) :74-79 .
[20]吉菲.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D].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4.
[21]苏飞. 当代整体性思维视野下的文化建设[D]. 鲁东大学. 2014.
[22]曹静. 葛兰西有机知识分子理论研究[D]. 兰州大学. 2014.
[23]郭远兵,漆昌柱. 体育文化心理结构的理论初探:可能及限度[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05) :124-127.
[24]石泉. 约翰·B·汤普森现代文化理论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13.
[25]张小娅. 葛兰西“有机知识分子”理论研究[D]. 西安科技大学. 2012.
[26]高扬. 文化—意识形态[D].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27]李颖. A Study of Richard Hoggart’s Mass Culture Theory in the Uses ofLiteracy[D]. 电子科技大学. 2012.
[28]王晗. 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思想研究[D]. 扬州大学. 2011.
[29]危磊. 文化批评的发展演进及其在中国语境之运用[J]. 南方文坛. 2011(04) :48-52 .
[30]张婧. 浅析霍加特与《文化的用途》[J].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05) :162 .
[31]刘婧. 伯明翰学派早期领军人物文论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11.
[32]黄德先. 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33]任明. 电影、城市与公共性[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4]韩瑞霞. 美国传播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分野与融合[D]. 上海大学. 2010.
[35]吴晓. 艺术人类学的阐释路径[J]. 教育文化论坛. 2010(04) :69-72 .
[36]俞吾金. 究竟如何理解并翻译葛兰西的重要术语:organicintellectual[J]. 哲学动态. 2010(02) :5-8.
[37]范凤丽.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大众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38]王琳. 南美足球文化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 2010.
[39]李大雪. 试析文化学与文化研究的异同[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12):124-128 .
[40]赵勇. 媒介文化源流探析[J]. 河南社会科学. 2009(01) :148-152+219 .
[41]吴晓. 艺术人类学的阐释路径[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105-108 .
[42]徐德林. 文化研究的出身与学科地位——再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争[J]. 中国图书评论. 2009(02) :76-85 .
[43]赵民. 歌唱背后的“歌唱”[D]. 复旦大学. 2008.
[44]汪正龙. 文艺学研究三十年[J]. 文艺争鸣. 2008(11) :51-58 .
[45]赵勇. 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对一种新研究范式的期待[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25-29+38 .
[46]胡疆锋. 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 首都师范大学. 2007.
[47]王德如. 论课程文化自觉[D]. 西南大学. 2007.
[48]吴晓. 文本化与艺术民族志的建构[J]. 兰州学刊. 2007(10) :152-154 .
[49]跃进. 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J]. 文史哲. 2007(05) :22-37 .
[50]张毅,王园. 文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阈——近年来文学研究热点问题透视[J]. 文史哲. 2007(06) :5-19 .
[51]邱丙军. 理查德·霍加特与伯明翰早期文化研究[D]. 北京语言大学. 2007.
[52]李殿森. 论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D]. 西南大学. 2006.
[53]吴子林. 自我作对的文学理论——2005年文艺学前沿研究报告[J]. 思想战线. 2006(01) :6-11 .
[54]李翠霞. 中国摔跤文化发展研究[D]. 苏州大学. 2006.
[55]陈开晟. 文学本体论的探寻、坚守与反思——重读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J]. 闽江学院学报. 2005(06) :70-73 .
[56]靳玉乐,李殿森. 课程研究在中国大陆[J]. 教育学报. 2005(03) :8-18 .
[57]何明,吴晓. 中国当代美学的转型:从美的本质探求到艺术的文化阐释[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134-138 . .
3.赵勇. 大众文化的颠覆模式[J]. 文学评论,2004,(03):63-70.的引证文献:
[1] 韩昀. 论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文化研究[D]. 华侨大学. 2017.
[2] 郑文君. 霍克海默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3] 杨静云. 洛文塔尔大众文化理论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4] 钱鹏鸣. 萌文化的审美意义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5] 竺洪波. 重评《西游记》的“反抗”主题——以朗西埃、巴赫金的“文学—政治学说”为参照[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247-252+280 .
[6] 马方娇. 马尔库塞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意义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6.
[7] 唐贤. 马尔库塞文化批判理论及其现代性反思[D]. 南京财经大学. 2016.
[8] 刘华初. 试论唯物史观视阈下的文论范式转换[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5(01) :120-130+396-397 .
[9] 王辰昕. “韵味”与“灵韵”研究[D]. 黑龙江大学. 2015.
[10]张国梁. 洛文塔尔大众文化思想研究与当代启示[D]. 苏州大学. 2015.
[11]刘敏惠.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与当代中国[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
[12]姚婷. 马尔库塞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解读《单向度的人》[D].南昌大学. 2015.
[13]赵明国. 本雅明的大众文化理论及当代价值[D]. 聊城大学. 2015.
[14]柴丹薇.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分析[D]. 长安大学. 2014.
[15]张丽萍. 身份·叙事·关系[D].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16]王莉. 费斯克“生产者式文本”理论下郭德纲相声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17]郭彧. 论艺术自律的终结[D]. 武汉大学. 2013.
[18]段祥贵. 本雅明身体政治学思想探微[J]. 广西社会科学. 2013(03) :138-142 .
[19]张雪梅.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D].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20]王旭.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山东大学. 2013.
[21]李可心.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22]张宁. 大众文化的历史书写——试论大众文化研究的历史维度与框架[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11) :423-425 .
[23]李佳桐. 文化批判与价值重识[D]. 沈阳师范大学. 2012.
[24]祝贺. 马尔库塞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当代价值[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25]徐宁. 弥赛亚救赎理想下的“光晕”与“震惊”[D]. 辽宁大学. 2012.
[26]赵光卫. 消费文化语境下当代文学困境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0.
[27]罗文研.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研究[D]. 兰州大学. 2010.
[28]彭伍新. 约翰·费斯克能动型大众文化理论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0.
[29]曹敏. 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评价与启示[D].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30]崔健. 当代大众文化对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研究[D]. 西南大学. 2009.
[31]王菲菲,胡大鹏. 大众文化下的消费观与价值观[J]. 消费导刊. 2008(15) :1 .
[32]陶运宗. 革命与景观[D]. 南昌大学. 2008.
[33]吴亚南. 主客体辩证法:文化工业的颠覆与救赎——论中介范畴在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体系中的意义[J]. 惠州学院学报. 2007(02) :19-25 .
[34]范建刚. 日常生活·艺术·大众文化[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29-32 .
[35]任婕. 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研究报告[D].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6]董天策. 消费时代的中国传媒文化研究[D]. 四川大学. 2006.
[37]罗昔明. 托尼·贝内特及其政治文化观念[D]. 北京语言大学. 2006.
[38]朱云涛. 断裂还是延续——论现代大众文化与传统民间文化的历史关联[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96-101 .
[39]赵勇. 大众文化[J]. 外国文学. 2005(03) :66-73 .
[40]刘中望. 快感、权力、意义[D]. 湘潭大学. 2005.
[41]刘颖. 电视选秀节目研究[D]. 武汉大学. 2005. .
4.赵勇. 本雅明的“讲演”与毛泽东的《讲话》——“艺术政治化”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J]. 文学评论,2013,(05):10-18.的引证文献:
[1] 刘正妙,彭昕. 2013年毛泽东文化教育思想研究述评[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65-75 .
[2] 舒开智. 大众性美学原则——威廉斯与毛泽东大众文化观比较研究[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4(01) :58-68+389-390 .
[3] 李世涛. 在反思中拓展、开掘——2013年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综述[J]. 艺术百家. 2014(06) :89-97 . .
5.赵勇. 批判精神的沉沦——中国当代文化批评病因之我见[J]. 文艺研究,2005,(12):5-12+166.的引证文献:
[1] 薛峰.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历史逻辑及其当代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 2017.
[2] 洪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发展进程[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7-12 .
[3] 郭宏斌,刘敏. 论社会学的学术品格与底层意识[J]. 甘肃社会科学. 2015(03) :116-119.
[4] 于婷婷,夏巍. 略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中国的历史演变[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4(02):37-40 .
[5] 于婷婷.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D]. 山东大学. 2014.
[6] 杨逾涵. 新时期文学批评现象回顾与理论反思[D]. 辽宁大学. 2013.
[7] 于婷婷.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述要[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56-64 .
[8] 林国兵. 艺术自律与审美伦理[D]. 武汉大学. 2012.
[9] 谷宇.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批判性[J]. 社会科学家. 2012(07) :149-152 .
[10]饶先来. 当代文艺批评的时代性与实践性品格[J]. 文艺争鸣. 2012(11) :40-44 .
[11]李讯琪. 阿多诺理论视域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中南大学. 2012.
[12]饶先来. 论文艺批评的当代品格[C]. 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 2012. :226-229.
[13]刘雪松. 学院批评的困境与进路之一种[J]. 当代文坛. 2011(01) :34-37 .
[14]尤战生. 接受与误读: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在中国[J]. 山东社会科学. 2011(10) :10-15 .
[15]霍群. 尼采超人哲学的后世影响与启迪[D]. 燕山大学. 2010.
[16]赵勇. 未结硕果的思想之花——文化工业理论在中国的兴盛与衰落[J].文艺争鸣. 2009(11) :25-31 .
[17]赵勇. 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对一种新研究范式的期待[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05) :25-29+38 .
[18]谭光辉. 新世纪文学家的失约与失信[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60-64 .
[19]任婕. 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的研究报告[D].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20]谭光辉. 新世纪文学家的失约与失信[C]. 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 2007. :36-41 .
[21]段崇轩. 作协派批评的困境与“自救”[J]. 社会科学论坛. 2006(08) :77-81+118 .
[22]谭光辉. 新世纪文学家的失约与失信[C].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155-160 . .
6.赵勇. 大众文化[J]. 外国文学,2005,(03):66-73.的引证文献:
[1] 朱筱婷. “开心麻花”戏剧现象研究[D]. 广西大学. 2018.
[2] 邢颐. 新世纪中国爱情电影文化取向研究[D].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
[3] 段润润.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引入通俗文化的策略研究[D]. 喀什大学. 2017.
[4] 尹辉. 当代大众传播视域下的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 兰州大学. 2015.
[5] 李慧. 初中语文教学中通俗文化的引进探讨[J]. 才智. 2014(28) :103 .
[6] 张丽萍. 身份·叙事·关系[D].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7] 李福林. 场域视角下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博弈[D].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8] 徐荣. 大众消费文化对当代室内设计的影响[D]. 安徽工程大学. 2014.
[9] 郭彧. 论艺术自律的终结[D]. 武汉大学. 2013.
[10]王旭.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山东大学. 2013.
[11]石雯. 理想大众与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12]李柳莹. 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生产及其话语重构[D]. 闽南师范大学. 2013.
[13]韩冰. 浅谈手机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J]. 科技信息. 2012(04) :311 .
[14]李佳桐. 文化批判与价值重识[D]. 沈阳师范大学. 2012.
[15]陈南玉. 论初中语文教学对通俗文化的引进[D]. 湖南师范大学. 2012.
[16]赵勇. 不同媒介形态中的大众文化[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21-27.
[17]徐勇. 二重性与颠覆性:后现代大众文化研究[J]. 学习与实践. 2011(02) :130-134 .
[18]杨馨. 约翰·费斯克后期文化理论研究[D]. 四川外语学院. 2011.
[19]杨洋. 基于大众文化的景观设计语言分析[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20]唐元. 跨文化传播中国家形象的媒介建构[D]. 苏州大学. 2011.
[21]樊宏法. 大众文化时代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1-5 .
[22]赵传艳. 妖冶的花朵—中国当代艳俗艺术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3]胡俊芬. 大众文化繁荣态势下高校德育的变革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4]高兰. 利维斯与英国小说传统的重估[D]. 吉林大学. 2009.
[25]梁鸿. “狂欢”话语考——大众文化的兴起与九十年代文学的发生[J].当代作家评论. 2009(05) :85-95 .
[26]孙海沙. 当下中国文化期刊的符码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7]汤筠冰. 跨文化传播与申奥片的国家形象建构[D]. 复旦大学. 2008.
[28]董萌. 纷争与变异[D]. 河北师范大学. 2008.
[29]曹西萍. 对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的思考[D]. 兰州大学. 2008.
[30]张国英. 解构大众文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D]. 山西大学. 2008.
[31]李道全. 《千杯不醉》:消费社会中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J]. 电影评介. 2007(10) :20-21 .
[32]乔瑞金,李瑞艳.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探索[J]. 现代哲学. 2007(05) :28-35 .
[33]刘智勇. 弗·雷·利维斯与传统:“利维斯批评”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07.
[34]孙超. 消费社会、时尚和芭比娃娃[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5]刘玲.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D]. 广西大学. 2007.
[36]张惠君. 消费文化视阈中的近年国产票房电影[D].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37]周悦. 错位与回归[D].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38]钱春莲. 中国新影像:全球视野与民族认同[D]. 上海戏剧学院. 2006.
[39]刘晓静. 约翰·费斯克研究概述[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49-54 .
[40]李冬梅. 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当代俄罗斯文学[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6(06) :110-112 .
[41]王天鹏. 手机短信的大众文化解读[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416-418.
[42]曹又亲. 通俗文化在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表现[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6) :109-111 .
[43]毕雪梅. 奥林匹克文化:从精英走向大众[J]. 体育文化导刊. 2006(01) :31-33 .
[44]徐勇. 大众文化:词语的政治学[J]. 学术论坛. 2006(08) :185-188 .
[45]王瑞. 关于当代中国大众艺术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思考[D]. 河北大学. 2006.
[46]王丹. 现行高中阶段古诗文教学问题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7]代小娜. 台湾电视娱乐节目的后现代主义倾向研究[D]. 河南大学. 2008. .
7.赵勇. 艺术的二律背反: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阿多诺“奥斯威辛之后”命题的一种解读[J]. 外国文学评论,2015,No.115(03):178-196.的引证文献:
[1] 谭红星. 阿多诺艺术功能的超越及其现代性[J]. 求索. 2017(01) :110-114 .
[2] 刘小波. 国产电影的卖点制造与产业逻辑——以《一句顶一万句》和《我不是潘金莲》为例[J]. 四川戏剧. 2017(02) :43-49 .
[3] 陈豪. 反恐话语与伊战的本体论批判:《尸体清洗者》中的反战书写[J]. 外国文学研究. 2017(04) :125-133.
[4] 王世骏. 论巴迪欧对“奥斯维辛”命题的重估[D].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8.赵勇. “奥斯威辛之后”命题及其追加意涵——兼论作家们的反驳与阿多诺的“摇摆”[J]. 文艺研究,2015,No.285(11):18-28.的引证文献:
[1] 陈娟. 耿占春非同一性主体意识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8.
[2] 王世骏. 论巴迪欧对“奥斯维辛”命题的重估[D].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3] 李圣传. 在反思与调整中重建当代中国文论——2015年文艺学知识状况回眸及其展望[J]. 中国文学批评. 2016(02) :116-124.
9.赵勇. 文化批评的破与立——兼谈阿多诺“奥斯威辛之后”命题的由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No.253(01):75-83.的引证文献:
[1] 赵勇. 作为“论笔”的文学批评——从阿多诺的“论笔体”说起[J].文艺争鸣. 2018(01) :56-64 .
[2] 范红利. 阿多诺的卡夫卡批评研究[D]. 湘潭大学. 2018.
[3] 丁文俊. 约翰·费斯克的通俗文化理论与中国语境[J]. 社会科学论坛. 2017(12) :66-78 .
[4] 吴子林,李晓波. 深入历史回归当下——2016年度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要略[J]. 文艺争鸣. 2017(05) :109-117 . .
10.赵勇. 文学介入与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 萨特《什么是文学》的一种解读[J]. 外国文学,2007,No.207(04):48-57+126-127.的引证文献:
[1] 郭树杰. 萨特美学观念探源[J]. 黑河学院学报. 2018(02) :193-194 .
[2] 徐葛生. 异构介入的建筑空间形态解析[D]. 大连理工大学. 2017.
[3] 王倩. 萨特“介入”观研究[D]. 西南大学. 2017.
[4] 赵伟洁. 作者问题的再探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7.
[5] 韩瑞峰. 感知结构:雷蒙·威廉斯的理论追寻[D]. 福建师范大学. 2015.
[6] 杨瑜. 魏晋时期玄学中的“存在”思想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之比较[J]. 鸭绿江(下半月版). 2015(11) :270-271 .
[7] 汤伟松. 浅论萨特《什么是文学》中的政治思想[D]. 湘潭大学. 2015.
[8] 毕晓. 论萨特的“介入文学”与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J].国外文学. 2014(02) :3-11+156 .
[9] 陆嘉佳. 韩少功小说中的感官世界[D].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10]邵惠滨. 论福克纳对略萨小说创作技巧的影响[D]. 山东大学. 2013.
[11]董泰音. 萨特文艺思想在中国的境遇与意义[D]. 内蒙古大学. 2012.
[12]吴定祥.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事艺术[D].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13]赵勇. 征服读者群:《什么是文学》中的大众观[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47-55.
[14]郭丽娜. 萨特“文学介入说”思想评述[D]. 辽宁大学. 2011.
[15]云韬. 自由的读者[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16]郝运慧. 追寻“圣杯”[D]. 北京交通大学. 2009.
[17]趙勇. 學者上電視與知識份子的缺席——以《百家講壇》為例. 新聞學研究. 2008(03) :261-293 . .
11.赵勇. 批判·利用·理解·欣赏——知识分子面对大众文化的四种姿态[J]. 探索与争鸣,2011,No.255(01):68-74.的引证文献:
[1] 田昊. 大众传媒语境中的“娱乐狂欢”现象研究[D]. 辽宁大学. 2017.
[2] 丁文俊. 约翰·费斯克的通俗文化理论与中国语境[J]. 社会科学论坛. 2017(12) :66-78 .
[3] 王子铭. 论本雅明文化研究中的“侦探”特征[D].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4] 王琪琪. 米歇尔·德·塞尔托日常生活实践理论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5] 欧荣. 从“少数人”到“心智成熟的民众”——利维斯的文化批评与“共同体”形塑[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98-105 .
[6] 江秋兰. 严歌苓小说人物的“边缘性”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7] 刘近.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再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8] 谢秀琼. 浅议当下“美丽宁波”的文学想象[J]. 名作欣赏. 2014(14) :58-61 .
[9] 张谨. 精英文化的式微及其与大众文化关系的再思考[J]. 前沿. 2013(07) :9-12 .
[10]徐德林. 接合:作为实践的理论与方法. 外国文学评论. 2013(03) :139-161.
[11]王旭.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山东大学. 2013.
[12]石雯. 理想大众与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13]郭赫男,王永波. 大众文化语境中的知识分子生存图景[J]. 当代文坛. 2012(05) :101-103 .
[14]孙秀忠. 论央视春晚受众审美心理的伦理向度[D]. 山东师范大学. 2012. .
12.赵勇. 未结硕果的思想之花——文化工业理论在中国的兴盛与衰落[J]. 文艺争鸣,2009,No.166(11):25-31.的引证文献:
[1] 宗祖盼,李凤亮. 论中国文化产业观念的发生[J]. 学术研究. 2019(01) :162-168 .
[2] 朱国华. 文化政治之外的政治:重思法兰克福学派中国之旅[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85-93 .
[3] 张馨文.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8.
[4] 杨光. 19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文化理论转型研究[D]. 上海大学. 2017.
[5] 郑文君. 霍克海默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6] 邝野. 劳动与文化的邂逅:从特殊到一般——以丹·席勒《传播理论史》为例[J].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1):86-90+101 .
[7] 卢金娜. 斯科特·拉什全球文化工业理论研究[D]. 河北大学. 2016.
[8] 于婷婷,夏巍. 略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中国的历史演变[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4(02):37-40 .
[9] 于婷婷.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D]. 山东大学. 2014.
[10]罗晓龙. 网络玄幻小说审美研究[D]. 江苏师范大学. 2014.
[11]刘海龙,黄雅兰. 试论“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的语境变迁[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110-118 .
[12]孙士聪. 从文化工业到全球文化工业——文化工业理论再反思[J].文学与文化. 2013(01) :86-92 .
[13]倪敏. 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义转向及其批判[D].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14]赵勇. 大众文化的概念之旅、演变轨迹和研究走向[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3):312-320 .
[15]曾军. 面对形成中的支配性文化及其生产方式——“理论之后”的当代中国文化批评[J]. 文艺理论研究. 2012(02) :12-18 .
[16]朱国华.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观与中国语境[J]. 文艺研究. 2012(11) :5-15 .
[17]趙勇. 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旅行」:讀《法蘭克福學派在中國》. 新聞學研究. 2012(02) :233-256 .
[18]朱国华.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观与中国语境[C].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第二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论文集. 2012. :242-270 .
[19]冯建三. 从《传播理论史:回归劳动》看文化与劳动的关系[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56-63 .
[20]杨玲. 接合:本土文化研究的立场和方法[J]. 文化艺术研究. 2010(03) :13-19 .
[21]杨玲. 当代文学的产业化趋势与文学研究的未来——以青春文学为例[J]. 文艺争鸣. 2010(17) :124-130 . .
13.赵勇. 阿多诺《文化工业述要》的文本解读[J].贵州社会科学,2011,No.258(06):47-51.的引证文献:
[1] 德乐赫. 鄂尔多斯婚礼仪式商品化研究[D]. 内蒙古大学. 2017.
[2] 张梦. “净化”“升华”“伪升华”-西方文艺功用观关键词研究[D]. 湖南理工学院. 2017.
[3] 杨静云. 洛文塔尔大众文化理论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4] 营立成. “物”的逻辑VS“人”的逻辑——论鲍德里亚与鲍曼消费社会理论范式之差异[J]. 社会学评论. 2016(05) :65-77 .
[5] 葛晨. 从大众媒介的角度论文化工业理论[J]. 文化学刊. 2016(07) :48-49 .
[6] 陈雅娟. 阿多诺文化工业与艺术救赎理论分析[D].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7] 赵永乐. 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及其对当前文艺工作的启示[J].中州大学学报. 2015(04) :61-64 .
[8] 闫一平. 艺术的否定性[D]. 中国政法大学. 2014.
[9] 镇静.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及对我国传播媒介建设的启发[D]. 曲阜师范大学. 2014.
[10]梁彬. 文化工业视域下《新格拉布街》中的文学艺术性研究[D].燕山大学. 2014.
[11]申海娜,王灿,牛大通. 文化工业理论研究综述[J]. 青春岁月. 2013(07) :372 .
[12]金虹谷. 浅析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6) :302-303 .
[13]赵敏. 阿多诺“文化工业”思想研究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 2012(12) :37-39 . .
14.赵勇. 大众文化的概念之旅、演变轨迹和研究走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v.35,No.159(03):312-320.的引证文献:
[1] 张伟光.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居住建筑规划设计[J]. 建材与装饰. 2018(40) :110-111 .
[2] 周源. 地域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研究[D]. 兰州大学. 2018.
[3] 李晓慧.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的创新性研究[D]. 湖南大学. 2018.
[4] 余文锦. 青少年生命情感教育研究[D]. 武汉大学. 2017.
[5] 何家星. 后现代语境下电竞游戏恶搞视频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 2017.
[6] 张丹楹. 大众文化的快感生产与异化[D].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
[7] 洪晓.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发展进程[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01) :7-12 .
[8] 杜超锋. 新媒体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探究[D]. 延安大学. 2016.
[9] 卢金娜. 斯科特·拉什全球文化工业理论研究[D]. 河北大学. 2016.
[10]王强. 电视迷群的价值认同与传媒影响力建构[D]. 华中科技大学. 2015.
[11]陈皓钰. 审美视野下的大众文化及其特征解读[J]. 美与时代(上). 2015(01) :15-17 .
[12]衡娟.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融合的媒介场[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13]叶俊松. 大众文化视阈下娱乐偶像的颠覆与解构[D]. 湖北大学. 2014.
[14]孙士聪. 从文化工业到全球文化工业——文化工业理论再反思[J].文学与文化. 2013(01) :86-92 .
15.赵勇. 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国之旅——从一篇被人遗忘的“序言”说起[J]. 书屋,2004,(03):65-69.的引证文献:
[1] 张馨文.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8.
[2] 李晓培.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与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19-23 .
[3] 左小静,张冰. 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的发展[J]. 世纪桥. 2013(10) :63-64 .
[4] 黄晓伟. 马尔库塞技术的审美救赎思想探究[D]. 东北大学. 2013.
[5] 贺翠香. 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的影响及其意义[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2(01) :132-138 .
[6] 朱国华.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观与中国语境[J]. 文艺研究. 2012(11) :5-15 .
[7] 趙勇. 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旅行」:讀《法蘭克福學派在中國》. 新聞學研究. 2012(02) :233-256 .
[8] 朱国华. 阿多诺的大众文化观与中国语境[C].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第二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论文集. 2012. :242-270 .
[9] 安典礼. 未竟的批判[D]. 华东理工大学. 2011.
[10]白萍. 结构功能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比较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11]史雯.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快乐幻象”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12]傅永军. 接受与拒斥——批判理论在中国大陆的命运[J]. 山东社会科学. 2009(08) :5-9 .
[13]郝相钦. 社会变革的道德透视[D]. 北京师范大学. 2008.
[14]魏利. “工具理性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性理论”发展轨迹的拐点[D]. 江苏大学. 2008.
[15]林力.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D].厦门大学. 2007.
16.赵勇.去政治化:马尔库塞美学理论的一种接受[J]. 社会科学辑刊,2007,No.170(03):227-232.的引证文献:
[1] 李洁. 马尔库塞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 兰州大学. 2016.
[2] 朱春艳,张丽,马会端. 国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的阶段性考量[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5-9 .
[3] 孙士聪. 三个“西马”理论家的中国面孔——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在1980年代[J].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4(04) :9-15 .
[4] 石小娇. 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 长沙理工大学. 2010.
[5] 赵奎. 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D]. 西南大学. 2010.
[6] 周伟. 马尔库塞美育思想初探[D]. 贵州大学. 2009.
17.赵勇.被简化的本雅明.的引证文献:
[1] 刘琳. 废墟上的英雄主义:论本雅明思想中的现代立场[J]. 哲学研究. 2014(05) :67-74 .
[2] 黄迪艺. 揭开面纱 还原真实——读本雅明后有感艺术的职责[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1(04) :136-137 .
18.西奥多·W·阿多诺,赵勇. 文化工业述要[J]. 贵州社会科学,2011,No.258(06):42-46.的引证文献:
[1] 崔娇. 大众文化的崛起——文化产业与文化工业关系再思考[J].美与时代(下). 2019(01) :50-52 .
[2] 周晓健. “文化工业”标准化与文化产业标准化语境之辨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2) :45-50 .
[3] 孙光磊. 从传播到哲学——对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思想理路的考察[J]. 学习与探索. 2018(02) :164-168 .
[4] 张馨文.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8.
[5] 许梦点. 消费文化语境下“咪蒙”微信公号性别话语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8.
[6] 董嘉溪. 操纵与反操纵[D].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8.
[7] 李灿. 媒体融合环境下电视真人秀的创制及生态格局研究[D].上海大学. 2017.
[8] 李超. “讲故事的人”之后——从《奇葩说》回看《实话实说》的停播[J]. 德州学院学报. 2017(01) :10-17 .
[9] 孙丽君. 解构型大众文化产品的伦理导向[J]. 山东社会科学. 2017(10) :50-54 .
[10]李敬. 技术与文化传播:对新媒介文化的批判性研究[J]. 社会科学. 2017(06) :179-191 .
[11]郭彧. 从三位一体到互文星丛:大众文化对自律艺术的拆解与重塑[J]. 社会科学论坛. 2017(08) :188-199.
[12]德乐赫. 鄂尔多斯婚礼仪式商品化研究[D]. 内蒙古大学. 2017.
[13]郑文君. 霍克海默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14]王茜. 试论商业化网络文学的消费问题[D]. 南昌大学. 2017.
[15]葛晨.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 2017.
[16]张丹楹. 大众文化的快感生产与异化[D].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
[17]黄赞梅,王茜. 商业化网络文学消费是真正的休闲活动吗[J]. 湖南社会科学. 2016(06) :168-172.
[18]葛晨. 从大众媒介的角度论文化工业理论[J]. 文化学刊. 2016(07) :48-49 .
[19]席格. 艺术创造的转化与美学转向[J]. 中州学刊. 2016(10) :148-154 .
[20]李恩多. 西奥多·阿多诺与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工业理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 2016. [21] 贺戴. “阿本之争”中的技术与艺术关系研究[D]. 湘潭大学. 2016.
[22]吴花花. 文化工业及其现代性根源——从“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说起[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S1) :27-29+43 .
[23]蒋颖. 阿多尔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再研究[J]. 求是学刊. 2015(01) :29-36 .
[24]刘亚男. 试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6) :8-11 .
[25]邓志武,唐应龙. 电视选秀节目批判——基于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5(04) :131-134.
[26]孙丽君. 当代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J]. 文化产业研究. 2015(03) :80-91 .
[27]赵珺. 守夜人和打更人——论阿多诺本雅明之争[J]. 艺术科技. 2015(04) :273-274 .
[28]唐应龙. 美学救赎:阿多诺音乐哲学研究[D]. 黑龙江大学. 2014.
[29]毕唯乐.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当代启示——基于《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文本的考察[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4(06):102-105 .
[30]韩嬛. 刘慈欣科幻小说论[D].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31]张波. 穿越剧的视觉光晕[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02) :96-97 .
[32]赵勇. 对“红色经典”做文化研究——从《〈红岩〉是怎样炼成的》一书说开去[J]. 当代文坛. 2013(03) :11-17 .
[33]李昊晟. 《启蒙辩证法》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34]董金娜. 当代流行歌曲的情爱叙事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35]任君. 大众文化视域下我国的文艺类杂志书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19.赵勇. 阿多诺《文化工业述要》的文本解读[J].贵州社会科学,2011,No.258(06):47-51.的引证文献:
[1] 德乐赫. 鄂尔多斯婚礼仪式商品化研究[D]. 内蒙古大学. 2017.
[2] 张梦. “净化”“升华”“伪升华”-西方文艺功用观关键词研究[D]. 湖南理工学院. 2017.
[3] 杨静云. 洛文塔尔大众文化理论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7.
[4] 营立成. “物”的逻辑VS“人”的逻辑——论鲍德里亚与鲍曼消费社会理论范式之差异[J]. 社会学评论. 2016(05) :65-77 .
[5] 葛晨. 从大众媒介的角度论文化工业理论[J]. 文化学刊. 2016(07) :48-49 .
[6] 陈雅娟. 阿多诺文化工业与艺术救赎理论分析[D].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7] 赵永乐. 论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及其对当前文艺工作的启示[J].中州大学学报. 2015(04) :61-64 .
[8] 闫一平. 艺术的否定性[D]. 中国政法大学. 2014.
[9] 镇静.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及对我国传播媒介建设的启发[D]. 曲阜师范大学. 2014.
[10]梁彬. 文化工业视域下《新格拉布街》中的文学艺术性研究[D].燕山大学. 2014.
[11]申海娜,王灿,牛大通. 文化工业理论研究综述[J]. 青春岁月. 2013(07) :372 .
[12]金虹谷. 浅析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06) :302-303 .
[13]赵敏. 阿多诺“文化工业”思想研究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 2012(12) :37-39 .
(END)
该著所收录的主要研究成果
发表和转载情况
1、《关于文化研究的历史考察及其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P168-176。收入葛红兵主编:《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第一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254-268。
2、《本雅明的“讲演”与毛泽东的〈讲话〉——“艺术政治化”的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文学评论》2013年第5期,P10-18,《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3年第12期转载。
3、《艺术的二律背反: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阿多诺“奥斯威辛之后”命题的一种解读》,《外国文学评论》2015年第3期,P178-19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5年第12期转载。
4、《“奥斯威辛之后”命题及其追加意涵——兼论作家们的反驳与阿多诺的“摇摆”》《文艺研究》2015年第11期,P18-28。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6年第2期转载。
5、《文化批评的破与立——兼谈阿多诺“奥斯威辛之后”命题的由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P75-8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6年第5期转载。
6、《批判·利用·理解·欣赏——知识分子面对大众文化的四种姿态》,《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期,P68-7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1年第10期转载。
7、《文学介入与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萨特〈什么是文学?〉的一种解读》,《外国文学》2007年第4期,P48-57;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1期转载。
8、《大众文化》,《外国文学》2005年第3期,P66-7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5年第9期转载;收入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P23-34。
9、《大众文化的颠覆模式》,《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P63-70。《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4期摘录,P97-99。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4年第7期转载。
10、《批判精神的沉沦——中国当代文化批评病因之我见》,《文艺研究》2005年第12期,P5-12;《新华文摘》2006年第4期摘录;《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3期摘录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