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隋炀帝到底是不是昏君(隋炀帝是昏君还是明君)

网友提问:

隋炀帝真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吗?

优质回答:

中国历史上不乏昏君,比如汉朝成帝、安帝、顺帝,唐朝穆宗敬宗懿宗等。所谓昏君,要么资质太低,要么性喜胡来,忠奸不分,奸侫当道。

隋炀帝怎么也算不上昏君,一方面他资质很高,他指挥了隋军灭陈,完成了统一,他开创了科举制度,综合素质比较高,另一方面他并不昏馈,除了后来局势极度恶化,隋炀帝从未大权旁落,也没有出现奸侫当道,良善不分的情况。

隋炀帝之所以亡国,是因为他过度使用民力,修大运河,三征高丽,多次巡游,造成民生大问题。农民起义四起,而他却视而不见,更没有改进措施,收拾人心。

隋炀帝开展的多项改革,触动了关陇贵族的利益,从而失去了他们的支持。

故而隋炀帝虽然亡国,但不能算昏君,如果说他是暴君,还勉强说的上。

其他网友回答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扬坚在仁寿宫一病不起,将不久人世,但太子扬广却对父妃陈夫人无礼,使文帝知道后废他重立扬勇,而扬广知道要废自己时与扬统兵大将扬素密谋,封锁各交通要道,命心腹左庶子张衡入宫,一会儿工夫,就传出皇帝驾崩的消息,扬坚一死,扬素要扬广立即登位,以防夜长梦多又赐死扬勇,所以隋炀帝扬广→夺位东宫→弑父自立,自始自终,扬素才是一推手,而非隋炀帝→扬广流毒天下,残戮百姓,杖杀忠良,扬素有不可推卸的罪责,但都是相互利用,扬广背了千多年的黑锅。

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底,扬素病重,扬广知道后令名医诊视并赐以名药并对太医说,他还能活多久?扬素一见皇上的名医与药品,知道了怎么一回事,就坚持不饮,说我也不想活了,不久即死,得知扬素死讯后,扬广喜道"幸好死的早,否则终当灭族"!

其后→修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这是昏君作为吗?答,不是!

而是推翻他的皇朝李家唐朝的摸黑,使自已的夺位来的名正言顺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杨广人俊美,才华超于俗,

囗里圣王道,行事逆反急,

运河利千秋,民力血吸奇,

北巡到草原,志在华夏威,

行事狂而浮,东征高丽夷,结怨非人民,而是行事过,定其昏君名,反对他反案,个人美少年,征服众人感,乐听他所为,亡国方恨迟。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隋炀帝杨广算不上昏君。

昏君不像暴君,暴君只是一味的强征暴敛,甚至有时只图杀个痛快。昏君的标准是什么?昏君该是没政治抱负、没建树,昏庸至极糊里糊涂。

隋炀帝有抱负,有建树。只是一手的好牌,被他打了个稀巴烂。

登基前的隋炀帝城府极深,登基后的隋炀帝成就斐然,晚年的隋炀帝自暴自弃。

城府这东西,就是把自己的缺点给掩藏起来,说白了就是会装。隋炀帝就是特别能装,而且还是与生俱来,像自带免疫功能降生一般。

隋文帝杨坚挺迷信的,在未立太子前,就暗中找来会看相的高人,把自己所有的儿子都给看了一遍。看相的也不敢乱说,毕竟全是皇子,谁也不好得罪。轮到看晋王杨广时,只丢下一句不痛不痒的 “贵不可言。” 这不废话嘛,皇帝的儿子哪个不贵?

隋文帝听完后觉得心里还是不大踏实,又自个儿屁颠屁颠地到各个儿子的府邸里再看个究竟。 到了杨广的府邸,看到摆放的乐器,其琴弦都是断的,上面还铺满了灰尘。肯定是长时间没怎么使用过,文帝心里非常高兴,觉得杨广不像别的皇子,沉溺于歌舞艺妓之中。

虽然最后立的太子不是杨广,而是杨勇。可杨广也并没灰心,反而更深藏不露,还在皇帝皇后身边安插眼线。

而他的兄弟杨勇,本身性格宽仁随性,被立太子后,还是每天照样在府邸逍遥快活。哼哼小曲,写写诗词歌赋什么的。因为没城府,做事就净挑自己喜欢的去做。 最令文帝对太子反感的,是太子在好好的蜀铠上,让工匠弄了些花里胡哨的花纹和镶嵌上去。

这边是无所事事奢侈度日,那边是杨广在战场上为国厮杀。两相一对比,文帝更是老大不高兴。

另外,杨广还打听到了,独孤皇后非常厌恶自己的儿子贪恋美色。恰恰太子杨勇宠幸的美人太多,且皇后钟爱的太子妃元氏突然死去,皇后怀疑是太子所杀。 而杨广不仅妃嫔少,还用情专一,起居只和萧妃一人。这时的皇后在称赞杨广德行的同时,心里开始对太子杨勇极度不满。

杨广在众大臣面前又是怎么表现的呢?

他每次来朝,车马侍从都俭约朴素,恭敬的应对朝臣,礼节极其谦卑。因此,名声在隋文帝的儿子诸王里是最好的。不难看出,此时的杨广不论在朝中大臣或是皇帝皇后的心里,比太子杨勇更适合当未来的国君。

杨广知道文帝改立太子之心后,就加紧了设计陷害太子。 终于,在开皇十二年十月,文帝废杨勇太子位,改立杨广为太子。 (至于杨广是否真的杀了隋文帝?《资治通鉴》说是突然死的,《大业略记》说是被毒死的,《通历》又说是被杀死的,鲜血还喷洒到屏风之上。既然是历史悬案,这里就不再妄自猜测)

后世评价唐太宗的,大多称赞其首开科举制度。其实科举制度,是南北朝时期创立的。反而唐太宗的科举制度较之隋炀帝杨广时期,虽说完善了,却在选拔人才的标准上退步了。

隋炀帝登基后,杨广增设进士科,设定科举制度。这才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事。

一直以来,选才以考政论文章为主。杨广不是,他是要求先看人品,人的道德品质不好,文才再好也没用。算是对“德配其位”最好的诠释。 或许隋炀帝心里在想: 文章再好,你人品差,当了官也不会是个好官。更何况,你文才再好,难道还能好得过老子我?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隋炀帝的诗文造诣极高。后世对其诗文的评价是: 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军事上,有抱负却又时常与理想相距甚远。有成就,可亮点不多。由于连年东征西讨,顾此失彼,打了一仗又一仗,除了财力损耗是个天文数字,人员伤亡也是不计其数。

举个例子,在青海、河西一带有个吐谷浑汗国,隋炀帝派兵将其灭国,开拓疆域三千多里。本该是天大的好事,还设置为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

地方是打下来了,可一看,又立马傻眼了。除了地方大,人迹罕至,还到处空空荡荡的。 派去管理的官员因为路途太远,地方又太大,走着走着总感觉不对呀,这不坑爹吗。最后,连上任的地方还未到,就匆忙折返了。

征流求、占安南、收台湾、后三打高句丽又三次撤退……。除了几大战役,国内的零星战火也不时冒起。除了不能亲临战场,却偏喜坐阵朝中指挥战事,如此又犯了兵家大忌,为日后的衰落留下了伏笔。顾得东来顾不了西,一来二去,心力交瘁。 相对于军事而言,外交和对外贸易(加强对日贸易、开拓与马来半岛、流求贸易等)包括开凿大运河可算是亮点。

大业九年,农民起义遍及全国范围。退守江都的隋炀帝此时已是心灰意懒。

晚年在江都的隋炀帝早没了当初的雄心壮志,心灰意冷之余,除了喝酒就是在江淮选美。 可能预感到生命也将走到尽头,到最后,每天都捧起块镜子自照,还对萧后和臣下说:“好头颈,谁当斫下。”

晚年的这段经历,又成了后世将其描述成荒淫昏庸的实证。 大业十四年(618年),被叛军裴虔通、元礼、马文举等逮获,杨广欲饮毒酒自尽,叛军不许,遂命令狐行达将其缢弑,时年五十岁。

其他网友回答

隋炀帝在历史上,大家的印象里他是一位昏君,可他却是一位少有的对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贡献的君主。1.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加强了对南方的军事统治,有利于南北双方经济发展。2.开创科举制度,削弱了士族的特权与影响力,为下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3.自东晋以来首次实现了中国统一,结束了中国长达数百年的分裂。隋朝灭亡有很多因素,隋炀帝是一位有远见的皇帝,但并不是一位爱民如子的皇帝,不论是修造大运河,还是实现全国统一,甚至到后来的征战高句丽都是劳民伤财的,国家战略上成功了但人民却民不聊生,为隋朝灭亡买下了厚厚的伏笔。